
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都張開了;提起皮衣領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順了。比喻辦事要抓關鍵部分。 漢 王充 《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亦省作“ 舉綱 ”。《北史·源懷傳》:“ 懷 性寬簡,不好煩碎,恒語人曰:‘為政貴當舉綱,何必須太子細也。’”參見“ 提綱挈領 ”。
“舉綱持領”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ǔ gāng chí lǐng,其核心含義是抓住事物的關鍵部分以解決問題。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與比喻義
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提起漁網的總繩(綱)和衣服的領子(領)”,通過這兩個動作,漁網網眼會自然張開,衣服褶皺也會理順。由此引申為處理事務時抓住核心環節,以高效解決問題。
出處與用法
最早出自東漢王充的《論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語法上多作謂語、狀語或補語,用于描述處事方法,如“工作中需舉綱持領,避免瑣事纏身”。
近義詞與結構
近義詞為“提綱挈領”。成語結構為聯合式(ABCD型),由“舉綱”和“持領”兩部分并列組成,強調抓住不同維度的關鍵點。
延伸說明
該成語屬中性色彩,適用于管理、學習等場景,例如制定計劃時優先明确核心目标,即體現“舉綱持領”的思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論衡》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舉綱持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拿着綱維持船隻的方向,以此作為行船的依據。比喻在做事情時堅持一個總的方向,作為行動的指引。
《舉綱持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丶纟扌又钅。它的拆分筆畫數為18畫。
《舉綱持領》這個詞來源于《論語·子罕》的原文:“子罕而問曰:’君子之仕也,行必領焉,領者何?”孔子答曰:“舉綱持領。””孔子在這裡用“舉綱持領”來回答弟子子罕的問題,表達了做君子所應遵循的行事準則。
《舉綱持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舉綱持領」。
在古時候,舉綱持領的“領”字寫作“領”。
我們在工作中要舉綱持領,确定一個明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标。
舉旗幟、持方向、綱舉目張、領導
以綱領為準、明确目标、明确方向
無計可施、沒有目标、脫離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