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無我。《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太上無己,其次無名。”
(2).不固執己見。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書》:“無己,故學莫先於克己。”
“無己”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文言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達到忘我的境界(道家核心思想): 這是“無己”最核心和最具哲學高度的含義。它源自道家思想,特别是莊子哲學,指人通過修養摒除個人的成見、欲望、私心,超越形骸與智巧的束縛,達到與自然大道融為一體的境界。在這種狀态下,人不再執着于“小我”的得失、榮辱、生死,實現了精神的絕對自由(逍遙)。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将“無己”視為最高精神境界的标志。王先謙在《莊子集解》中注解此句時也強調了超越形骸智巧的束縛。
不自我誇耀;不自以為是: 這是“無己”在更廣泛語境下的引申義,指人不自誇、不自負,保持謙遜的态度。雖然不如第一層含義那麼具有特定的哲學指向性,但也體現了克制自我、不張揚的修養。例如,《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均收錄了此義項。
沒有自己;失去自我: 此義項相對較少使用,指在某種情況下(如極度依賴他人或迷失自我)仿佛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個體意識或身份。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有時會收錄此義項,強調其字面或極端狀态下的含義。
總結與核心要點: “無己”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道家哲學内涵,即超越個體小我的局限,達到與道合一的忘我境界。它代表着一種極高的精神修養和自由狀态。其引申義“不自誇、不自以為是”也體現了謙遜克己的品德。在使用和理解該詞時,應特别注意其深厚的哲學背景。
“無己”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理解:
核心内涵
源于《莊子·逍遙遊》提出的“至人無己”,指通過精神修煉超越個體局限,消解自我與外物的對立,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無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需通過“減損”工夫破除個體執念,實現虛靈空明的狀态。
具體表現
基本詞義
指不自我中心、不固執己見,如《漢典》解釋為“不自私”,常見于形容謙遜包容的品格(例句:“無己地幫助他人”)。
引申用法
明代李贽在《答耿中丞書》中将“無己”與“克己”關聯,強調克制私欲的修養過程。
哲學層面的“無己”為日常用法的源頭,道家思想通過消解絕對自我,影響了後世對謙遜無私品格的推崇。需注意:日常語境弱化了莊子的形而上維度,更側重行為層面的描述。
擴展參考:對“無己”的完整理解可結合《莊子》原文(如“坐忘”“心齋”等修養方法)及王弼、郭象等後世注解。
白蔑艇避退才郎參贊癡拙舛謬蠢爾大清老早登山涉水斷骨督車隊伍跺足法科芳黃飛征浮文巧語剛忍幹餾戈伐拐良為娼刮魚寒氊好強豪紳畫黼踐迹技道街譚巷議畸功涓滴歸公局境扣除僚隸留儲攣拘漫天蓋地茅蔔媚道墓所奈河橋湃湃陪吊濮上之音乾風汽暖瓊實瓊枝如臯雉觞窦山向繩菲沈默私置宋詩鈔酸漿草談判骫法微綸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