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無我。《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太上無己,其次無名。”
(2).不固執己見。 明 李贽 《答耿中丞書》:“無己,故學莫先於克己。”
“無己”是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理解:
核心内涵
源于《莊子·逍遙遊》提出的“至人無己”,指通過精神修煉超越個體局限,消解自我與外物的對立,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無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需通過“減損”工夫破除個體執念,實現虛靈空明的狀态。
具體表現
基本詞義
指不自我中心、不固執己見,如《漢典》解釋為“不自私”,常見于形容謙遜包容的品格(例句:“無己地幫助他人”)。
引申用法
明代李贽在《答耿中丞書》中将“無己”與“克己”關聯,強調克制私欲的修養過程。
哲學層面的“無己”為日常用法的源頭,道家思想通過消解絕對自我,影響了後世對謙遜無私品格的推崇。需注意:日常語境弱化了莊子的形而上維度,更側重行為層面的描述。
擴展參考:對“無己”的完整理解可結合《莊子》原文(如“坐忘”“心齋”等修養方法)及王弼、郭象等後世注解。
《無己》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無”、“己”兩個字構成。下面将逐一介紹這個詞語的各個方面。
《無己》這個詞的首字“無”是由“無”部氵和虍組成,共三筆,它的意思是沒有、不存在。這個詞的末字“己”是由“己”部己構成,共二筆,它的意思是指代自己。
《無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它出自《莊子·秋水》一章:“大道無己,天地合其德。”這裡的“無己”是表達了大道無自私之心,符合天地合一的道德原則。在繁體中,這個詞以“無己”表達。
古時候,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包括《無己》這個詞也有不同的寫法。在甲骨文中,無和己的形态與現在略有不同,但仍然可以被辨認出來。另外,它還有一種寫法是“無己”,這是指以繁體字書寫的形式。
在使用《無己》這個詞時,可以舉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其含義和用法:“修行者應當明白‘無己’的道理,放下私欲,融入大道中。”這句話表達了修行者應當抛棄自我私欲,追求與大道合一的境界。
《無己》可以組成許多詞語,如“無私”、“無我”等,它們都有着與《無己》相近的意思。近義詞包括“無我”、“忘我”,它們都表達了抛棄自我私欲的情節。反義詞是“有己”,表示其相反的概念,即個人私欲的存在。
通過以上介紹,《無己》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都已經清楚展示出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