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的意思、禮樂的詳細解釋
禮樂的解釋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注:“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詞語分解
- 禮的解釋 禮 (禮) ǐ 社會生活中,由于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婚禮。喪(乶 )禮。典禮。 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刼 )。禮治。克己複禮。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動作:禮讓。禮遇。禮贊。禮尚往
- 樂的解釋 樂 (樂) è 歡喜,快活:快樂。樂境。樂融融。樂不可支。其樂無窮。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樂天(安于自己的處境而沒有任何憂慮)。 使人快樂的事情:取樂。逗樂。 對某事甘心情願:樂此不
網絡擴展解釋
“禮樂”是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核心概念,包含“禮”與“樂”兩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社會治理和文化教化的基礎。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禮
- 指社會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涵蓋儀式、禮節、典章制度等。
- 作用在于“節制欲望”,通過區分親疏、上下、是非,維護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例如,《禮記》提到“禮辨異”,即通過禮來明确等級差異。
-
樂
- 廣義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狹義指調和性情的音樂。
- 功能是“統同”,即通過和諧的藝術形式促進情感共鳴,達到社會和諧。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 起源:禮樂文化可追溯至夏商,西周初期由周公旦系統化為“周禮”,形成政治與倫理結合的制度體系。
- 儒家發展:孔子、孟子繼承并完善禮樂思想,将其作為儒家核心,強調“禮樂仁義”的教化作用。荀子進一步提出“禮以節事,樂以道志”,深化其社會治理功能。
三、社會與政治功能
- 規範行為
- 禮通過儀式和制度約束個人行為,如《周禮》規定貴族等級與職責,避免僭越。
- 調和情感
- 樂通過藝術陶冶性情,化解矛盾,如古琴演奏可舒緩情緒,實現“自我調心”。
- 鞏固統治
- 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制和等級制,例如周代分封諸侯時,以禮樂強化周天子權威。
四、文化意義
- 中華文明基石:禮樂奠定了中國“禮儀之邦”的文化身份,影響國民精神與社會習俗。
- 現代價值:盡管受商業文化沖擊,禮樂倡導的尊重、和諧等理念仍對道德提升有積極作用。
五、經典文獻佐證
- 《禮記·樂記》:“樂統同,禮辨異”。
- 《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
禮樂不僅是古代帝王治國手段,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内核,兼具規範性與藝術性,深刻塑造了中國社會的倫理觀與審美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樂》的意思
《禮樂》是指古代中國禮儀與音樂的研究與實踐。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蓋了禮儀方面的規範與儀式,以及音樂方面的演奏與音律。
拆分部首和筆畫
《禮樂》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禮和樂。其中,禮的部首是示,樂的部首是欠。禮字的筆畫數是4,樂字的筆畫數是7。
來源
《禮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墨子》這本古代著作中,其中提到了“禮樂之道”。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用來指代儒家文化中的禮儀與音樂的總稱。
繁體字
《禮樂》這個詞的繁體字是禮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禮樂》這個詞在古時的書寫方式是:禮樂。
例句
1. 學習《禮樂》可以使人培養出良好的品德修養。
2. 他精通《禮樂》的知識,因此在音樂演奏上有很高的造詣。
組詞
有關《禮樂》的組詞:
禮儀、禮節、禮貌、禮制、樂章、樂器、樂譜、音樂
近義詞
與《禮樂》意義相近的詞:
禮教、禮樂之邦、禮樂文化
反義詞
與《禮樂》意義相反的詞:
亵渎、不合禮儀、無樂可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