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祭祠的意思、祭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祭祠的解釋

祭祀,陳物供奉始祖。《漢書·龔舍傳》:“死時七十九矣。使者、太守臨斂,賜複衾祭祠如法。”《後漢書·延笃傳》:“到官,表 龔遂 之墓,立銘祭祠,擢用其後於畎畝之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祭祠”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祭祀祖先并陳設供品供奉始祖,常見于宗族文化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核心含義
    指通過特定儀式向祖先或神靈供奉祭品,表達敬意與追思。其核心是“祭祀”,即通過陳設物品(如香燭、食物等)完成對始祖或先人的紀念活動。

  2. 詞源與曆史

    •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龔舍傳》記載:“賜複衾祭祠如法”,表明祭祠是古代禮制的一部分。
    • 東漢《後漢書》中亦有提及,如“立銘祭祠”指通過設立碑銘強化祭祀的莊重性。

二、功能與場景

  1. 祭祀儀式
    主要用于宗族對祖先的集體祭拜,常見于祠堂(宗祠)。古代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祇、人神三類,其中祭祠側重對家族始祖或曆史名人的供奉。

  2. 家族活動場所
    祠堂不僅是祭祀場所,還承擔婚喪壽喜等家族事務的舉辦地,以及商議族内重大事宜的集會空間。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1. 與“祭祀”的關系
    二者基本同義,但“祭祠”更強調在祠堂這一特定場所進行的祭祀活動。

  2. 與“廟”“寺”的差異

    • 廟:多供奉神明或帝王将相(如孔廟、關帝廟)。
    • 祠:側重祖先或名人紀念(如武侯祠),更具家族屬性。
    • 寺:原為官署,後指佛教場所(如少林寺)。

四、文化意義

祭祠是中華傳統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凝聚家族、傳承倫理的作用。例如,明清時期民間盛行建祠,通過祭祀活動強化“敬祖睦族”觀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或查閱地方縣志中關于宗祠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祭祠的意思

祭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祭祀神靈的場所或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是一種重要的儀式,用來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祈求神靈保佑的願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祭祠由兩個部首組成:示部和土部。示部表示動作或行為,土部表示與土地有關。

祭祠的總筆畫數為14畫。

來源和繁體

祭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該字最早意為“祭祀之地”,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祭祀活動的場所。

在繁體字中,祭祠的寫法為「祭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祭祠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祫祀」,示部下有兩個又字旁,土部下有兩個士字旁。

例句

1. 他們每年都會在家附近的祭祠中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2. 這座祭祠被認為是當地最重要的宗教場所之一。

3. 那位老人一直擔任着祭祠中的重要角色。

組詞

祭祠的相關詞語:

1. 祭拜:表示向神靈表示敬意和祈求。

2. 祭品:表示用來獻給神靈的物品。

3. 祭奠:表示為已故的人或動物舉行追悼儀式。

近義詞和反義詞

祭祠的近義詞:神廟、神殿。

祭祠的反義詞:凡人世界、塵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