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削。《三國志·吳志·阚澤傳》:“ 澤 以經傳文多,難得盡用,乃斟酌諸家,刊約禮文及諸注説以授二宮。”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又有《周書》者,與《尚書》相類,即 孔氏 刊約百篇之外,凡為七十一章。”
“刊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刊約(拼音:kān yuē)的核心含義為“删削”,即通過修改、精簡文字或内容以達到凝練表達的目的。
古代文獻中的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阚澤傳》,文中提到阚澤因經傳内容繁雜,難以盡用,故“刊約禮文及諸注說”,即對禮制文獻進行删減修訂。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六家》中也用此詞描述對《周書》的整理過程。
構詞解析
在現代漢語中,“刊約”的使用較為罕見,但仍可見于以下場景:
需注意與“刊載約定”等現代組合詞區分。“刊約”作為固定詞彙時,主要指向曆史語境中的“删削”行為,而非字面組合的“刊登約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史通》等文獻原文。
《刊約》是一個詞語,指的是雜志、報紙、出版機構等與作者、創作者達成的出版契約或合同。在這份合約中,雙方約定了作品的内容、出版形式、版權歸屬、稿酬等事項。刊約的籤訂對于作者來說,意味着作品将有機會發表并獲得報酬。
《刊約》可以拆分為“刂”和“約”兩個部首。
刂是刀的部首,表示與刀有關。刊約一詞中的“刊”字具有刀的意義,表明了刊登、出版的含義。
約是系帶的部首,表示與約定、約束有關。刊約一詞中的“約”字則強調了作者與出版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雙方在籤約時達成的共識和義務。
《刊約》是現代漢語詞彙,由原有意義的“刊登”與“約定”兩個詞組合而成。其意思是通過約定刊登作品。
在繁體字中,刊約分别是「刊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刊約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漢字演變和書寫規範化的過程中,一些字形可能發生變化。但基本的含義和解釋仍然是一緻的。
1. 作者必須在刊約規定的時間内提交作品。
2. 這家出版社與作家籤訂了一份刊約,約定了版權分成。
刊發、約定、約稿、約稿費、刊載、合約
籤約、出版協議、發文合同
取消刊約、解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