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習俗教化。《漢書·董仲舒傳》:“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南史·儒林傳論》:“自 梁 迄 陳 ,年且數十,雖時經屯詖,郊生戎馬,而風流不替,豈俗化之移人乎。” 宋 曾鞏 《請令州縣特舉士劄子》:“行之以漸,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脩、政事不舉者,未之聞也。”
(2).通俗化。 朱自清 《論雅俗共賞》:“雅化的詩還不得不回向俗化,剛剛來自民間的詞,在當時不用說自然是‘雅俗共賞’的。”
“俗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習俗教化
指社會風俗對人的影響與改造,強調通過長期的文化傳統或制度規範形成群體行為模式。例如《漢書·董仲舒傳》提到“習俗化之變”,即通過教化引導社會風氣變化。宋代曾鞏也提到“俗化不美”會影響人才選拔與政治治理。
通俗化
指将高雅、複雜的事物轉化為大衆易于接受的形式。例如朱自清在《論雅俗共賞》中指出,詩詞從雅化回歸俗化是適應時代需求的體現。現代語境中,這一概念常用于文化傳播領域,如網頁遊戲通過低俗化吸引用戶。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案例,可參考《漢書》《論雅俗共賞》等原始資料,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完整信息。
俗化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它由“俗”和“化”組成。
“俗”的部首是人,它的結構可以拆分為從上到下的三個部分:口,人,人。它總共有6畫。
“化”的部首是口,它的結構可以拆分為從上到下的三個部分:一,⼆/兒,口。它總共有4畫。
“俗化”一詞的來源較為晦澀,不過根據詞義來看,“俗”指的是普通人,而“化”則表示轉變。聯合起來,“俗化”指的是事物變得普通或失去它的獨特性。
“俗化”在繁體中書寫為「俗化」。
古時候,漢字“俗化”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别,但意思保持一緻。
1. 這家餐館從前以獨特風味而聞名,但現在它已經俗化成了一間普通的快餐店。
2. 這個藝術品的價值在過去幾十年裡逐漸俗化了。
俗氣、俗套、俗事、标準化、市場化。
平凡、普通、庸俗。
獨特、個性、特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