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執掌使官之職。旃,純赤色的曲柄旗。 宋 陸遊 《江西到任謝表》:“施及妄庸,亦蒙省録,甫停追詔,還畀使旃。”
“使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使旃”指執掌使官之職,其中“旃”特指純赤色的曲柄旗()。在古代,旗幟常作為官職或權力的象征,因此該詞隱含着受命擔任使節或官職的意味。
使:
含義為派遣、任用,或表示緻使,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令也”,即命令、差遣()。
旃:
宋代陸遊《江西到任謝表》中曾用此詞:
“施及妄庸,亦蒙省録,甫停追詔,還畀使旃。”
意為:即便(我)平庸,仍受朝廷錄用,剛被召回又授以官職()。
若需進一步了解“旃”的形制或古代官職制度,可參考《周禮·春官》等典籍()。
使旃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的是使用祭祀的儀器——旃。
使旃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12。
使旃最早出現在《周禮·儀器志》中,是一種古代祭祀所使用的儀器。旃是一種以竹為杆,上面系有彩色絲線或布片的祭祀道具,被用于祭祀儀式中。
使旃的繁體字為「使旃」。
古時候「使旃」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在古代的祭祀儀式中,使旃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儀器。
2. 這座古老的廟宇裡,擺放着許多精美的使旃。
使旃木、使旃竹、使旃繩、使旃色。
旄、燒旃。
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