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論語·顔淵》:“草上之風,必偃。”謂草木順風而倒。 漢 桓寬 《鹽鐵論·疾貪》:“上之化下,若風之靡草,無不從教。”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古之利器, 吳 楚 湛盧, 大夏 龍雀,各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
(2).草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麥秋至。” 鄭玄 注:“舊説雲靡草,薺、亭歷之屬。” 孔穎達 疏:“以其枝葉靡細,故雲靡草。”
"靡草"一詞包含雙重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植物特性來理解:
一、比喻義(出自《論語》典故) 源于《論語·顔淵》"草上之風,必偃"的表述,比喻統治者教化對百姓的影響如同風吹草伏。如:
二、植物學釋義(見于《禮記》) 特指一類纖細草本植物: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分别取上述兩種釋義。比喻義多用于政治教化論述,植物本義則見于物候記載與文學作品。
靡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無力、倒伏的草木。靡草有兩個部分組成,其中“靡”字的部首是阝,筆畫數為9畫,是一個現代漢字;“草”字的部首是艹,筆畫數為9畫,也是一個現代漢字。
靡草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靡草媚陽兮,沛芳草木行”的詩句,形容草木隨風搖曳的景象。在繁體字中,“靡”字的寫法為麋,表示麋鹿;“草”字的寫法為艸,較現代漢字的用法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以因不同的朝代和地區而有所不同。按照繁簡體現代漢字的标準,古代的“靡草”在部首和筆畫上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保持了原本的意思。
1. 風過草地,靡草隨飛。 2. 年邁的爺爺艱難地站起身,倚靠在靡草上。
組詞:靡麗、靡費、靡靡之音。
近義詞:搖曳、拖曳。
反義詞:挺拔、矗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