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上:“﹝ 謝希深 ﹞以啟事謁見 大年 ,有雲‘曳鈴其空上,念無君子者,解組不顧公,其如蒼生何!’ 大年 自書此四句于扇曰:‘此文中虎也。’”後以“文中虎”指擅長詩文的人。 宋 劉才邵 《勒兵行》:“監丞健筆文中虎,須臾作歌繼《常武》。” 宋 劉克莊 《送黃舒文赴欽教》詩:“博士文中虎,垂髫已定交。”
“文中虎”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擅長詩文的人
這一含義源自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其中記載謝希深在文章中寫下“曳鈴其空上,念無君子者,解組不顧公,其如蒼生何!”的句子,被楊億(字大年)贊為“文中虎”。後世常用此詞形容文采出衆、擅長寫作的人,例如:
另一種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文中虎”可能隱喻文章中隱藏的陷阱或危險(如),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主流解釋仍以第一種為主。
該詞多用于褒義,強調文學才能的卓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涉及學術引用,建議參考《歸田錄》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文中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文章中的重要人物或重要事物。形容文章有重大意義或關鍵之處。
《文中虎》包含三個漢字:文、中、虎。
文的拆分部首是文,共有四畫。
中的拆分部首是丨,共有一畫。
虎的拆分部首是虍,共有七畫。
《文中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二刻拍案驚奇》一書中,後來成為流傳下來的常用成語。
《文中虎》的繁體字為「文中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文中虎》的古時候寫法為「文中虎」,與現代寫法相同。
他的文章中的這個角色是《文中虎》,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文中虎》沒有具體的組詞,可以按照需要進行組詞搭配。
近義詞: 文中要人、繪中重點。
反義詞: 文外鼠、文外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