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達的意思、識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達的解釋

(1).有識見,能洞達事理。《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 沖 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戮,而為 沖 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晉書·李雄載記》:“每周旋鄉裡,識達之士皆器重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杜如晦 聰明識達,王佐才也。”

(2).識鑒并洞達。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明 李時勉 《<東裡續集>序》:“先生博學而育智,端敏而寬厚,識達事體,不矜己傲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達”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典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學識通達、見解透徹。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漢語語料庫分析,該詞可從以下三方面釋義:

1. 學識廣博且融會貫通

“識”指知識積累,“達”指通曉事理,組合後強調對學問的全面掌握與靈活運用。例如《後漢書·馬融傳》記載“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識達精微”,此處形容其學術造詣深厚且能觸類旁通。

2. 見解深刻而具洞察力

在認知層面,“識達”特指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思維能力。明代呂坤《呻吟語》有“識達道理,籌計利害”之說,體現對事物規律的透徹理解與精準判斷。

3. 思維通達而超越局限

該詞還包含突破認知邊界的哲學意味,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達”為“通于事物”,引申指突破固有認知框架的智慧境界,與《莊子·秋水》中“知道者必達于理”的表述形成互文。

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版)等權威辭書,相關例句源自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經典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識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有識見,能洞達事理
    指具備深刻的見解和洞察力,能夠透徹理解事物的本質或規律。例如《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記載:“沖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唐代劉餗《隋唐嘉話》也提到“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

  2. 識鑒并洞達
    強調在辨識與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通曉的境界。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治家》中提及“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體現對曆史與現實的綜合理解能力。

二、用法與示例

三、總結

“識達”融合了“見識”與“通達”的雙重内涵,既可用于贊譽個人能力,也可引申為對事理的深刻把握。其核心在于通過智慧與判斷力實現更高層次的認知。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包蒙貶損谄上傲下塵鞿丑氣出山泉水打當面鼓玳梁憚煩當前德履掉栗滴礫馮恃宮瓢挂麪孤丁丁規恢孤雁出群酣飽花花腸子幻劇家将挾纩空闊匡浪麗侈離哩連黎山老姆狸頭竹陸落緑針蒙漪門濠門婿木牀南道主人南氏年飯女妻偏箱車平沙落雁鋪調锵然輕窕髯參人候任氣石籠識慮受時說東忘西遂即聽失徒言往常間王進喜五房下路嫌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