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衢謠的意思、康衢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衢謠的解釋

《列子·仲尼》:“ 堯 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歟…… 堯 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堯 喜問曰:‘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後因稱歌頌盛世之歌為“康衢謡”。 王闿運 《丁文誠诔》:“始為藏垢之藪,令有康衢之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康衢謠”是中國古代一首與堯帝相關的民間歌謠,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一、詞義與來源

  1. 字面解釋

    • “康衢”指寬闊平坦的大路(《列子·仲尼》中記載堯“微服遊於康衢”),象征社會治理有序、民生安定。
    • “謠”即民間傳唱的歌謠,此處特指兒童傳誦的贊頌之詞。
  2. 核心含義
    該詞代指對太平盛世的歌頌,源自堯帝時期百姓對其治世的贊美。歌謠原文為:
    “立我臣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意為百姓安居樂業,順應自然法則與帝王治理,無需刻意教導即能遵循天道。


二、曆史背景與典故

  1. 堯帝治世
    據《列子》記載,堯執政五十年後微服私訪至康衢(今山西臨汾一帶),聽到兒童傳唱此謠,得知天下大治,遂決定禅讓于舜。
    歌謠中的“順帝之則”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統治者順應自然規律,百姓自得其樂。

  2. 文學意義
    作為中國最早的民謠之一,它被後世視為歌頌盛世的典範,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向往。


三、延伸解讀

若需進一步了解原文或相關文獻,可參考《列子·仲尼》及《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康衢謠

康衢謠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在街頭巷尾傳唱的小調或民謠。這個成語寓意着生活平凡的人民群衆的真實感受和情感表達。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康(頭部部首)+ 衢(邊部部首)+ 謠(言字旁部首)。

康共有7畫,衢共有16畫,謠共有15畫。

來源

《康衢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堯問》這篇文章中。文中描述了堯帝問龐象:“如何過調庸之道?”龐象回答說:“歌有言曰‘康衢謠,民之休矣’”,意思是康衢謠能使人民得到安甯。從此,康衢謠成為了普通人歌唱的媒介。

繁體

康衢謠(康衢謠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康字隻有3畫,衢字有22畫(由于書寫方式的變化,現代書寫中的衢字隻有16畫),謠字還是15畫。

例句

這個小鎮上的人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唱康衢謠,以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組詞

康樂、康甯、康健。

近義詞

民謠、小調、民歌。

反義詞

哀鴻遍野、愁雲慘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