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路迷的意思、天台路迷的詳細解釋
天台路迷的解釋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縣北。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後用以形容前途茫茫,無路可走。
詞語分解
- 天台的解釋 .謂尚書台、省。《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天臺縣遠,衆所絶意。”《北齊書·文宣帝紀》:“仍攝天臺,總參戎律。”《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東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謂尚
- 迷的解釋 迷 í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斷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執迷不悟。 醉心于某種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迷戀。入迷。 沉醉于某種事物
專業解析
"天台路迷"出自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記載的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遇仙的典故,本義指在浙江天台山迷途的具象場景,後演變為漢語典故性成語,主要包含三層含義:
一、典故本義
特指東漢永平年間,剡縣樵夫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迷途,偶遇仙女結緣的傳說事件。該典故被收錄于《太平禦覽》《太平廣記》等古籍,成為中國古代"人神戀"題材的典型範式。
二、引申含義
- 喻指人生困頓:如唐代駱賓王《疇昔篇》"徘徊睇阆苑,帳望繞桃源。路迷遙若失,雲氣暗千門",借迷途之境喻宦海沉浮。
- 指代仙境奇緣:宋代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念武陵人遠,天台路迷",以迷途暗喻仙境難尋。
- 哲學隱喻:明清小說常用此典暗喻世俗欲望猶如迷途,如《紅樓夢》第五回"問誰幻入天台路,且作煙霞物外人"。
三、現代語義
當代《漢語典故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8)将其定義為:"比喻陷入困境或遭遇難以預料的轉折"。在語言學層面屬于"方位典故",常與"武陵源""桃花洞"構成互文關系,形成特定的文化語義場。
該典故被《辭源》(第三版)收錄為獨立詞條,相關學術研究可參考《文學遺産》2020年第3期《六朝仙境傳說與空間叙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
網絡擴展解釋
“天台路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tiān tái lù mí(注意“台”在此讀tāi,特指浙江天台山,而非常見的“tái”音)。
- 本義: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典故出自東漢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迷路的故事。
- 引申義:後比喻前途迷茫、無路可走的困境。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出自《太平禦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記載:“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典故背景:相傳劉、阮二人入天台山采藥,偶遇仙女并被邀至仙境,後因思鄉返回,但人間已過數百年,再尋舊路不得。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境。
- 示例造句:
他創業失敗後,深感天台路迷,不知何去何從。
四、補充說明
- 地理關聯:成語中的“天台”指今浙江省天台縣北的天台山,是道教名山之一。
- 情感色彩:含貶義,強調陷入絕境的無奈,但典故本身帶有奇幻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太平禦覽》或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敖詳八關十六子白蹢八字眉镔鐵慘冽儲祉賜龍次聖大觿踧眉鬥煎多感浮丘公富室兒垢坌鈎牝貴赤嗥咷槐蟬化學元素火經僵踣界限緝睦卷素抗臆浪拽毛條眊眩棉花套子面讦谟畫磨心姆師蔫巴逆耳平桓坯墣蒲包潛堤遷滅跂動哕息輕勁鵲尾惹火日來月往三鳥擅離職守生佛飾貌事戎私觐思謀太歲貪泉探珠天梭銅線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