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義的意思、抗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義的解釋

(1).舉義。《晉書·王敦傳》:“ 刁協 、 劉隗 立朝不允, 敦 抗義緻讨。”

(2).見“ 抗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義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維度:一是指"秉持道義而抗争",《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持守正義,違逆不阿"(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第7冊)。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獨行傳》,描述士人面對強權時"抗義忤貴"的氣節,展現以道德原則對抗現實壓力的行為模式。

從構詞法分析,"抗"取"違抗、抵抗"之義,"義"指儒家倫理中的"道義準則",二字組合形成動作與目的的邏輯關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倫理沖突中的立場選擇(參考來源:中華書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例如《晉書·庾峻傳》載"抗義以明禮",即通過抗争手段維護禮法制度。

在語義演變層面,唐宋以降該詞逐漸被"抗節""守義"等近義詞替代,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抗争""抗議"等表達。需要注意的是,在古籍使用場景中,"抗義"常與"死谏""守節"構成語義場,多指向體制内的道德性反抗,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群衆性抗議活動(參考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抗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核心釋義

  1. 舉義(核心義項)
    指為維護正義或反抗不公而采取行動,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晉書·王敦傳》記載:“刁協、劉隗立朝不允,敦抗義緻讨。”,這裡的“抗義”即指王敦以正義之名起兵讨伐。

  2. 同“抗議”(古義或異寫)
    部分典籍中“抗義”與“抗議”通用,表示對不公的反對或申辯。但現代漢語中“抗議”為規範用詞,此用法已罕見。

二、詞源解析

三、使用建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備盡邊畔陛兵不來氣昌風稱玩塵務崇緬出水芙蓉當簿道路藉藉二泉二尾子坊市飯罐非熊兆改曆關應鴻飛霜降剿殄教員救時厲俗均分客床柯爛棋空印扣壺長吟扣擊摳衣雷轟薦福碑涼煙離憤陋邑氓獠棉布傩逐強種傾穨窮閈妻小全牲權行屈私驅邪攘人之美嫂夫人沙塗守財奴收盆受禅碑蘇武牧羊天婦羅吐番外班汙穢物宗陷圍小除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