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時厲俗的意思、救時厲俗的詳細解釋
救時厲俗的解釋
匡救時弊,糾正風氣。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二節:“ 先秦 學者生當亂世,目擊民艱,其立論大率以救時厲俗為主。”
詞語分解
- 救時的解釋 匡救時弊。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明皇 以侈緻亂,故 少陵 以儉為救時之砭劑。”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生以救時,死以明道。”
- 厲俗的解釋 激勵世俗。《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自 園公 、 綺裡季 、 夏黃公 、 甪裡先生 、 鄭子真 、 嚴君平 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 明 宋濂 《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孝足
網絡擴展解釋
“救時厲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ù shí lì sú,其核心含義是匡救時弊、糾正不良社會風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析:
- 救時:挽救當下的危機或弊病;
- 厲俗:通過嚴厲手段整頓風俗。
- 整體意義:指在特定社會背景下,采取果斷措施糾正不良風氣,改善社會問題。
二、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出自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提到先秦學者因身處亂世,目睹民生疾苦,故其主張多聚焦于“救時厲俗”。
- 曆史背景:常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或道德滑坡時,有識之士提出改革方案以正風氣。
三、結構與用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前後兩部分并列(“救時”與“厲俗”互為補充)。
- 適用場景:
- 強調對社會問題的批判與整頓,如官場腐敗、道德失範等;
- 用于學術、政策讨論中,表達改革決心。
四、例句參考
- 當代學者應秉持“救時厲俗”的精神,針對網絡暴力提出有效治理方案。
- 這部法律以救時厲俗為目标,嚴厲打擊了不良商業競争行為。
五、總結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含褒義色彩,體現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态度。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梁啟超原著或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救時厲俗》的意思
《救時厲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要拯救時代以及改變社會的陋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救時厲俗》由“灬”、“厶”、“刂”、“口”、“廣”共五個部首組成,總計13畫。
來源
《救時厲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出自于明代文學家楊慎的《後漢書·寇恂傳》:“寇恂以治具手,不顧時俗之所為冠冕,此先已救時厲俗之季仲谷之意也。”
繁體
《救時厲俗》的繁體字為「救時厲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救時厲俗》的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但因為古代字體繁多,我們無法确定具體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是要救時厲俗,培養出品德高尚的人才。
2. 這本書以一種有力的方式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中許多需要救時厲俗的問題。
組詞
1. 救濟
2. 救命
3. 時代
4. 時機
5. 厲行
6. 厲害
近義詞
1. 改革
2. 改變
3. 糾正
4. 改正
5. 進步
反義詞
1. 保守
2. 守舊
3. 頑固
4. 陋習
5. 褒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