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當簿的意思、當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當簿的解釋

猶言感受接觸。《荀子·正名》:“徵知必将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 梁啟雄 釋:“簿,當讀為《易·説卦》‘雷風相薄’之‘薄’。薄,接觸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之者謂之當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當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複合詞。從構詞法分析,"當"指承擔、對應,"簿"指文書、冊籍,合指古代官府文書中記錄事務的憑證性文件。《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舊時官府中當值官吏處理事務的登記簿冊"。

此詞在古典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司法流程,例如宋代《名公書判清明集》記載:"凡斷罪因由,皆須當簿分明,以備覆核"。此處"當簿"指案件審理過程中對證據、供詞的逐項登記程式。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部》特别強調:"驗傷當簿,須仵作與犯人同畫字",說明其作為法律文書的憑證功能。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該詞屬于古代行政司法術語的遺存,《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将其歸類為"刑獄文書"類别,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當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感官與外物的接觸,常用于哲學或認知層面的描述。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出自《荀子·正名》:“徵知必将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後可也。” 其中“簿”通“薄”,意為接觸。梁啟雄注釋稱,“當簿”即通過感官(如眼、耳等“天官”)感知外界事物,形成認知的基礎。

  2. 哲學内涵
    章炳麟在《國故論衡·原名》中進一步闡釋:“接於五官曰受,受之者謂之當簿。” 這裡強調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是古代認識論中的重要概念,涉及感知與思維的關系。

  3. 古籍用例

    • 《荀子》用其說明認知需依賴感官接觸;
    • 明代王世貞詩句“君當簿書暇,乘興獨攀登”,則以“當簿”暗喻處理公務(簿書)與感官體驗(攀登)的關聯。
  4. 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偶見“當簿”指代簿記工作(如例句),但此用法非古典本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古典含義聚焦于感官接觸與認知形成的哲學關系,需注意與現代用法的區别。

别人正在浏覽...

搬嘴寶钿報廢貶處避谷禅閣逞頑晨烏船頭此生慈訓刁厥東驢西磨,麥城自破東虞繁科奉辭瘋癫識倒瀵湧附加費幹焦貢部公切線逛會聒帳海選花案花鼓棒黃雀環呼蒲家牒驕豎節钺擊滅九慮葵心領憑六官流通倫侯祿運賣空虛滿載而歸俛默拿腔作勢凝合敲鑼放砲齊終曲衍塞外深思苦索屯積居奇駝曲外遷刓剔僞傳威嚴誣慢顯媚小寝斜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