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天子所用的玉節。《周禮·地官·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 鄭玄 注:“邦節者,珍圭、牙璋、穀圭、琬圭、琰圭也。” 賈公彥 疏引《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兇荒;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穀圭以和難,以聘女;琬圭以治德,以結好;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是其邦節也。”
邦節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複合詞,需從構詞與詞義演變角度解析:
一、詞源學解析 "邦"字在甲骨文中象形"封土立界",《說文解字》釋為"國也"(來源:漢典網)。"節"本義為竹節,引申為符節、禮節,古代特指使者所持信物。《周禮·地官》載"掌邦節"職能,指掌管諸侯國間交往的符節(來源:《周禮注疏》)。
二、曆史語義
三、文化引申 在《禮記·王制》中發展為"禮法之節",包含三層内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先秦文獻研究領域,其核心語義由"國家權力的物質載體"向"禮法制度的象征符號"轉化(來源: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修訂版)。
“邦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邦節”指古代天子專用的玉制信物,象征權力與身份。根據《周禮·地官·掌節》記載,邦節由不同形制的玉器構成,用于輔助君王傳達命令。這類玉器包括:
邦節不僅是權力憑證,還承擔具體行政職能。例如:
需注意“邦節”與少數民族節日“古爾邦節”無關聯。後者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而“邦節”特指周代玉制信物,二者僅為同音詞。
核心文獻來自《周禮》及漢代鄭玄的注解,唐代賈公彥進一步疏解其用途。該詞現代多用于古籍研究,日常使用較少。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注疏細節,可參考《周禮·地官》及《典瑞》篇相關章節。
拜舞寶軸辨複朝柄車司馬貙虎炊箒鉏耨黮闇當夕倒口殿直掇桂恩重丘山泛敗返我初服風口傅抱石伏誅鲠諒工程塑料刮眼鴻鳥混濛佳話簡冊侟紳簡恕交叉火網積儹鈞修看財童子铿铮筐緣饋祀梱内冷情淩晷靈圉弄堂房子羅畢騎将寝兵青羅傘窮巷如雷灌耳申鮮世爵時俗睡車天地桌挑敵挺杖忘恩失義枉口嚼舌文劍物殷俗阜獻旗消凝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