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庠學的意思、庠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庠學的解釋

古代地方學校。《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攷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唐 賈公彥 疏:“謂鄉中有賢者皆集在庠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庠學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定義

“庠學”是中國古代地方官辦教育機構的統稱,特指各級行政單位設立的學校。“庠”原指周代的地方學校,後泛指官辦教育體系;“學”即學校,二者合稱強調其官方教化職能。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表明庠學是周代地方教育的正式名稱。

二、曆史沿革與層級

  1. 周代分級體系

    周代按行政層級設學:《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其中“黨庠”為五百戶行政單位(黨)的學校,屬基礎官學。

  2. 後世演變

    漢代至明清,“庠”成為府、州、縣學的代稱。如明清童生通過縣試後稱“入庠”,即成為官學生員(秀才),其就讀機構即“縣庠”。

三、核心功能

  1. 道德教化

    以儒家倫理培養士人,《漢書·儒林傳》稱“庠序之教”旨在“崇鄉黨之化”,強調禮樂教化與民風塑造。

  2. 人才選拔基礎

    庠學是科舉制度的預備階段,學生通過考核可升入中央官學(如國子監)或參加科舉考試,構成古代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

四、文化意義

“庠學”象征傳統教育的正統性與權威性。王陽明《傳習錄》強調“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其社會功能超越知識傳授,更承擔維護倫理秩序的責任。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庠"字條
  2. 《周禮·地官司徒》關于地方教育的制度記載
  3. 明清科舉制度研究(中華書局《中國教育制度通史》)
  4. 《漢書·儒林傳序》對官學功能的論述
  5. 王陽明《傳習錄》卷中論教化

網絡擴展解釋

“庠學”是漢語詞彙,指古代地方學校,主要用于鄉級教育,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庠學是古代中國的地方學校,特指鄉學,屬于基層教育機構,負責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其名稱中的“庠”原指學校,“學”則強調學問與教育功能。

  2. 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根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周代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比”,通過考核德行和技藝選拔賢能之士。唐代賈公彥在注釋中明确提到:“鄉中有賢者皆集在庠學”,說明庠學是鄉裡賢才聚集和培養的場所。

  3. 功能與作用
    庠學不僅是基礎教育機構,還承擔社會教化的職責,通過傳授禮樂、道德和實用技能,維護地方秩序,并為國家輸送人才。其教育内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強調德行與道藝的結合。

  4. 結構與讀音

    • 字形結構:“庠”為半包圍結構,“學”為上下結構。
    • 拼音:xiáng xué(注音:ㄒㄧㄤˊ ㄒㄩㄝˊ)。
  5. 相關延伸
    庠學常與“庠序”并稱,後者泛指古代學校體系。此外,“庠生”指在庠學中就讀的學生,是科舉制度下對秀才的别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周禮》及唐代賈公彥的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抃栗辨驗璸斒屏氣誠信鉏鶴醇淡得喪虭蟟二變兒女姻親飛觞飛魚袋廣宵翰墨互錯家夥座兒家姬假君江山好改,本性難移賤氣餞行椒風積苦九色吉玉轲卿逵泉雷皷冷露溜勢羅鍋木讷寡言木牛流馬内饋鳥書飄流巧發奇中齊皷青飙清晶拳頭産品三真善道山姆大叔燒畲神志不清實核豕屠水葓四荒棠芾天津條約同年而校銅竹律剸繁治劇王佐才文深鄉下佬仙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