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地方學校。《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則大比,攷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唐 賈公彥 疏:“謂鄉中有賢者皆集在庠學。”
“庠學”是漢語詞彙,指古代地方學校,主要用于鄉級教育,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庠學是古代中國的地方學校,特指鄉學,屬于基層教育機構,負責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其名稱中的“庠”原指學校,“學”則強調學問與教育功能。
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根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記載,周代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比”,通過考核德行和技藝選拔賢能之士。唐代賈公彥在注釋中明确提到:“鄉中有賢者皆集在庠學”,說明庠學是鄉裡賢才聚集和培養的場所。
功能與作用
庠學不僅是基礎教育機構,還承擔社會教化的職責,通過傳授禮樂、道德和實用技能,維護地方秩序,并為國家輸送人才。其教育内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強調德行與道藝的結合。
結構與讀音
相關延伸
庠學常與“庠序”并稱,後者泛指古代學校體系。此外,“庠生”指在庠學中就讀的學生,是科舉制度下對秀才的别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周禮》及唐代賈公彥的注疏。
庠學(xiáng xu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學校教育體制,旨在培養社會中重要的官員和學者。庠學也稱為國子學,是封建王朝的官辦學校。
庠學的拆分部首是“廣”和“心”,分别位于字的左側和右上方。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庠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并且成為了中國古代教育的代名詞。庠學的教學内容包括文學、曆史、經學、政治、禮儀等多個方面。
庠學的繁體字為「廂學」。
古代的庠學在書寫時,庠的上半部分會放在一個方塊中,下半部分為心。學的右側寫作苴,底部則寫作寸字。
中國古代的庠學注重經典的教授和閱讀,培養學生的品德和學術能力。
庠官、學堂、教學、師生、學子等。
國學、儒家教育、古代教育等。
現代教育、私塾教育、西方教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