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葬具。墓穴中加于抗木上的苇席,用以御土。《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加抗席三。” 郑玄 注:“席,所以御尘。”
(2).并立,抗衡。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丙籤·顾清》:“ 东江 虽法 西涯 ,实导源 东坡 。古歌喷薄,鬱盘,可与 匏菴 抗席。”
“抗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指古代墓葬中覆盖在“抗木”(支撑棺木的横木)上的苇席,用于防止泥土渗入棺椁。
引申为两者地位相当或相互竞争。
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相关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原文或清代文献。
“抗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反抗座位安排。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被安排的座位不满意并表示反对的态度。
“抗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部(扌)和糸部(纟)。它的总笔画数为9笔。
“抗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在古时候,有时候主人会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或者其他因素来安排座位。然而,有些人可能对被安排的座位不满意,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忽视或者对他们不利,于是就会表示反对,抗议座位的安排,形成了“抗席”的概念。
“抗席”的繁体字写作「抗席」。
据古代文献记载,古时候“抗席”的写法有多种变体,如「抗席」「抗褶」「抗折」等,但意思相同。
1. 他对被安排的座位不满意,因此抗席了。
2. 她不满足于被安排在次要位置,决定抗席以争取更好的座位。
抗议、抗拒、抗命、抗旨。
反抗、抗议、抵抗。
顺席、顺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