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面頌揚。 唐 柳宗元 《禮部為百官上尊號表》:“臣謹按昔 臯陶 之頌 舜 , 伊尹 之頌 湯 ,皆臣子至公,面揚君父,以敷於當代,以播於無窮,夫豈飾哉!”
“面揚”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àn yáng(注音:ㄇㄧㄢˋ ㄧㄤˊ),其核心含義是當面頌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直接、當面地表達贊揚或頌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用于描述臣子或下屬對君主、尊長的公開贊美。
語境與用法
例如唐代柳宗元《禮部為百官上尊號表》中提到:“臣子至公,面揚君父。”
這裡強調臣子出于公心,當面向君主表達敬頌,帶有正式和莊重的色彩。
字義拆分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題材創作時可能涉及。若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柳宗元相關文集或《漢語大詞典》。
面揚(miàny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臉上的色彩亮澤、光彩。下面将逐一解釋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面揚由兩個部首組成:面(mian)和揚(yang)。其中“面”是主導部首,也是第一個聲母“m”;“揚”是次要部首,也是第四聲母“y”。面揚總共有10個筆畫。
面揚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齊物論》:“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可見“面揚”用來形容臉上的狀态。面揚的繁體字為「麵揚」,形狀與簡化字有所差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面揚的古時寫法為「面揚」,在結構和形狀上略有差異。
1. 他臉上的面揚,看起來特别健康。
2. 她走到台上時,一片面揚掌聲迎接着她。
面色、面目、面容、面皮、揚眉吐氣、揚長而去
面容、面貌、光彩、容光煥發
面晦、面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