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奇。 唐 王度 《古鏡記》:“ 度 以寳鏡之作,合於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
“歎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àn guài,主要用于表達“驚奇”之意,常見于古文或書面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唐代王度在《古鏡記》中寫道:
“度以寶鏡之作,合于陰陽光景之妙。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
此處“歎怪”指對寶鏡失去光澤現象的驚奇與不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古鏡記》等唐代文學作品。
《歎怪》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事或某人感到奇怪、驚訝或訝異。
拆分部首:又是一個多音多義字,它的部首是“口”,可以看作是“言”字的變形。
筆畫:《歎怪》共有12畫。
來源:《歎怪》的來源有兩個字:歎和怪。
歎取自口,又衍生自言,表達了對某種情況或現象感到驚訝、不解的心情。怪取自心,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态度不平常,對其産生了懷疑、質疑或疑慮。
繁體:《歎怪》的繁體字為「嘆怪」。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歎怪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筆畫結構相似,都由口和心構成。
例句:
1. 他對這個結果感到非常歎怪。
2. 看到他突然出現在這裡,我感到非常歎怪。
3. 他對我的決定感到很歎怪,甚至嘲笑了我。
組詞:歎思、歎息、歎恨、奇怪、怪異。
近義詞:驚訝、詫異、奇怪、奇異。
反義詞:正常、合理、自然、不足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