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隸書。 漢 魏 時以隸書為楷法,故稱。《南史·蕭确傳》:“ 确 字 仲正 ,少驍勇,有文才,尤工楷隸。”
(2).楷書與隸書。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瘞鶴銘》:“ 元魏 間盡習隸法。自 隋 平 陳 ,中國多以楷、隸相參。”
“楷隸”是一個與書法相關的術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在漢魏時期,隸書被視作規範書體(即“楷法”),因此“楷隸”直接代指隸書。例如《南史·蕭确傳》記載:“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隸”,此處“楷隸”即指隸書。
隸書特征:
明清以後,“楷隸”逐漸演變為同時涵蓋楷書和隸書兩種字體的統稱。例如明代陶宗儀在《辍耕錄》中提到:“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此處“楷隸”即并列兩種書體。
楷書與隸書對比:
| 特征| 隸書| 楷書|
|-----------|-------------------|-------------------|
|起源| 秦代(成熟于漢代) | 東漢末年(成熟于唐代) |
|筆畫形态 | 曲線為主,粗細變化明顯| 直線為主,筆畫均勻工整|
|字形結構 | 寬扁,橫向舒展| 方正,縱向取勢|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楷隸”還可比喻規範、正統的事物,例如形容符合标準的文字或行為。
總結來看,“楷隸”的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上下文判斷,既可特指隸書,也可并稱楷隸二體。
《楷隸》是指漢字書法中兩種不同的字體風格。其中,《楷》是指字形規範、結構清楚的字體,常見于印刷和日常書寫;《隸》是指古代官府使用的一種字體,筆畫結構繁複,往往有尾巴。
《楷隸》的楷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6;隸的部首是隸,總筆畫數為8。
《楷隸》的字體風格源于古代的刻石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為了使文字更加規範,秦朝實行了秦篆字體,也就是刻石文字,在刻石時使用這種風格寫字。
繁體字《楷隸》的寫法為「楷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和現代有一些不同。在古代,《楷隸》字可能會有更多的筆畫,而且筆畫的順序和結構有時也會有所不同。
通過這次楷隸書法比賽,我收獲了很多。他的字體寫得非常漂亮,都是以楷為主。
楷書、《楷隸書法》、楷體字、隸書、行隸
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草書、隸書、篆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