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間斷貌;延擱貌。《莊子·盜跖》:“﹝ 孔子 ﹞歸到 魯 東門外,適遇 柳下季 。 柳下季 曰:‘今者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 跖 邪?’”《漢書·司馬遷傳》:“闕然不報,幸勿過。” 顔師古 注:“謂中間久不報也。”
(2).缺少的樣子;不完備的樣子。《荀子·禮論》:“其於禮節者闕然不具。”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之二:“所當設張之具,猶若闕然。” 明 方孝孺 《與采苓先生書》之二:“還家以來,道裡脩隔,人事多故,慶弔之意,闕然不舉。”
(3).指(才力)不足的樣子。 宋 王安石 《謝執政啟》:“特蒙優渥,猥被方州,自惟闕然,何以稱此?”
(4).若有所失的樣子;缺憾的樣子。《後漢書·魯恭傳》:“百姓闕然,三時不聞警蹕之音,莫不懷思皇皇。” 清 吳敏樹 《與筱岑論文派書》:“今遺稿無幾,而多沒之,則使人不盡見其所用心,宜兄之有闕然也。”
“阙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ē rán,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間斷或延擱
指事物中斷、拖延的狀态。例如《莊子·盜跖》中“阙然數日不見”描述多日未見的情景,而《漢書·司馬遷傳》的“阙然不報”則指拖延未回複。
缺少或不完備
形容事物存在缺失或不夠完整。《荀子·禮論》提到“禮節阙然不具”,即禮儀不完備;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中“設張之具阙然”也指措施不完善。
才力不足
用于形容能力欠缺的狀态。如王安石《謝執政啟》中自謙“自惟阙然”,表示自認能力不足。
若有所失或遺憾
表達内心怅惘或遺憾的情感。《後漢書·魯恭傳》用“百姓阙然”描述民衆的失落感。
“阙”本義為宮門兩側的高台,引申為缺失(如“阙漏”),而“然”為詞綴,表狀态。二者結合後,“阙然”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缺失、斷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阙然(què rán)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心中清淨、平和的狀态。指心境安逸,無雜念幹擾,内心甯靜。
阙字的部首是門(mén),有10個筆畫。
然字的部首是灬(huǒ),有12個筆畫。
阙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的“周而不比”就是阙然的意思。後來,阙然引申為心中純淨,無雜念的狀态。
阙然的繁體字是闕然。
在古代,阙然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闩”(shuān)的變形,下部分是“王”(wáng)的變形。這種寫法也傳承到了現代的“闕然”。
1. 他的心境平和安詳,内心阙然,一切煩惱都消失了。
2. 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感受到了一種阙然的甯靜。
1. 阙下:指官吏住宅的前門。
2. 阙外:指官吏住宅的正門之外。
3. 阙下之民:指官吏住宅附近的百姓。
近義詞:甯靜、安甯、恬淡。
反義詞:紛擾、喧嚣、煩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