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隶书。 汉 魏 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南史·萧确传》:“ 确 字 仲正 ,少驍勇,有文才,尤工楷隶。”
(2).楷书与隶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瘞鹤铭》:“ 元魏 间尽习隶法。自 隋 平 陈 ,中国多以楷、隶相参。”
“楷隶”是一个与书法相关的术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演变和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在汉魏时期,隶书被视作规范书体(即“楷法”),因此“楷隶”直接代指隶书。例如《南史·萧确传》记载:“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隶”,此处“楷隶”即指隶书。
隶书特征:
明清以后,“楷隶”逐渐演变为同时涵盖楷书和隶书两种字体的统称。例如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提到:“自隋平陈,中国多以楷、隶相参”,此处“楷隶”即并列两种书体。
楷书与隶书对比:
| 特征| 隶书| 楷书|
|-----------|-------------------|-------------------|
|起源| 秦代(成熟于汉代) | 东汉末年(成熟于唐代) |
|笔画形态 | 曲线为主,粗细变化明显| 直线为主,笔画均匀工整|
|字形结构 | 宽扁,横向舒展| 方正,纵向取势|
在文学或日常语境中,“楷隶”还可比喻规范、正统的事物,例如形容符合标准的文字或行为。
总结来看,“楷隶”的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上下文判断,既可特指隶书,也可并称楷隶二体。
《楷隶》是指汉字书法中两种不同的字体风格。其中,《楷》是指字形规范、结构清楚的字体,常见于印刷和日常书写;《隶》是指古代官府使用的一种字体,笔画结构繁复,往往有尾巴。
《楷隶》的楷的部首是木,总笔画数为6;隶的部首是隶,总笔画数为8。
《楷隶》的字体风格源于古代的刻石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为了使文字更加规范,秦朝实行了秦篆字体,也就是刻石文字,在刻石时使用这种风格写字。
繁体字《楷隶》的写法为「楷隸」。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现代有一些不同。在古代,《楷隶》字可能会有更多的笔画,而且笔画的顺序和结构有时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这次楷隶书法比赛,我收获了很多。他的字体写得非常漂亮,都是以楷为主。
楷书、《楷隶书法》、楷体字、隶书、行隶
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草书、隶书、篆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