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ul] *********首都,人口37萬
*********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50萬(**)。海拔約1850米。地當東西方陸上交通要沖,古代即為重要貿易中心。有軍工、鑄造、紡織等工業。古城曆史悠久,有公元初的墓碑、寶塔和城堡遺址。設有喀布爾大學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喀布爾漢語 快速查詢。
"喀布爾"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首都的漢語音譯地名,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詞源釋義 "喀布爾"譯自波斯語"کابل"(Kābul)及普什圖語"کابل"(Kâbəl),該詞彙最早見于公元2世紀托勒密《地理學》記載的"Κάβουρα"(Kabura)。漢語譯名通過梵語中轉,保留了尾音"爾"的卷舌化音譯特征。
二、地理屬性 作為專有名詞特指北緯34°32′、東經69°10′的地理坐标點,位于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喀布爾河畔,平均海拔1791米。地理學文獻中常以該地名代指阿富汗國家政治中心。
三、曆史沿革 自公元1504年巴布爾大帝定都以來,該地名即與中亞文明史緊密關聯。漢語典籍最早記載見于《明史·西域傳》作"可不裡",清代《海國圖志》規範為現用譯名。
四、文化内涵 在漢語語境中,"喀布爾"常作為中亞文明的象征符號,承載着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曆史記憶。現代漢語使用中已衍生出"喀布爾精神"等隱喻性表達,特指堅韌不屈的民族品格。
注:文獻來源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世界地名譯名詞典》等權威辭書編纂規範。
關于“喀布爾”的詞義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以下兩種含義:
作為城市名稱(主要含義)
喀布爾(Kabul)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的首都及最大城市,具有以下特點:
作為成語的誤用(罕見或存疑)
個别詞典(如)提到“喀布爾”為成語,形容“言辭狂放不羁”,但該用法缺乏廣泛語言使用依據,可能是對波斯語原詞“Kabul”(豪放)的誤植。建議優先以城市名稱含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城市詳情,可參考權威地理資料或阿富汗官方信息源。
鳌圖百順千隨半規管不謀同辭禅栖客春畬雛形單疏帝國州大廈遁劍二齊飛溜分氣高空作業槁師更端公族乖人梏桎畫船惠臨籛芽攪計節短金冊驚喜交加金科玉臬今曏久慣牢成捐複隽遠空中書來章老巢老死樂而忘死斂馬鞔鞮女隸陪扈鋪位钤察千年觥七步之才碕角勤學苦練壬佞審端生受身無擇行設燕十州黍糕順安素客頑石為時委委蛇蛇文宴邪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