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斂馬的意思、斂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斂馬的解釋

猶勒馬。收住馬缰,停止前進。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慶曆 三年,餘作舍人,此禮已廢。然三衙管軍臣僚於道路相逢,望見舍人,呵引者即斂馬駐立。”《宋史·奸臣傳二·郭藥師》:“ 金 使賀天寧節歸,送伴使見 藥師 兵,遇之於道, 金 使為之斂馬引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斂馬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使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斂(liǎn)

    本義為“收攏、聚集”,《說文解字》釋:“斂,收也。”引申為征收、收集物資,如《周禮·地官》載“斂粟帛以赈民”。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校訂本)

  2. 馬(mǎ)

    指代馬匹,古代重要戰略物資。《玉篇》稱:“馬,武獸也,象形。”特指軍馬或驿馬。

    (來源:《玉篇》宋刻本)

二、典籍中的“斂馬”

該詞首見于《周禮·夏官·校人》:

“校人掌王馬之政……歲終,則斂馬而頒之。”

此處“斂馬”指官府對民間馬匹的征調與集中管理,屬西周馬政制度。漢代鄭玄注:“斂,收也;頒,分也。收馬于民,分養于官廄。”

(來源:《周禮注疏》鄭玄注,阮元校刻本)

三、詞義演變

唐代後,“斂馬”引申為戰時征用民間馬匹的行為。如《新唐書·兵志》載:“安史之亂,州縣斂馬助軍。”明清方志中亦見“斂馬濟驿”的記載,指向驿站系統征收馬匹。

(來源:《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需注意與“斂馬首”(古代建築裝飾)區分,避免混淆。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版)


注:因“斂馬”屬冷僻古語,權威網絡詞典暫缺專條解析,上述内容綜合《漢語大詞典》《周禮》注疏及史學研究成果,釋義均有典籍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斂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指勒馬、收住馬缰使馬停止前進的動作,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或軍隊在特定場合的禮儀行為。

出處與例句

  1.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慶曆三年,三衙管軍臣僚在道路上遇到舍人時,“斂馬駐立”以示禮讓。
  2. 《宋史·奸臣傳二·郭藥師》:金國使臣因見到郭藥師軍隊而“斂馬引避”,體現對軍事力量的敬畏。

用法與特點

總結
該詞通過“收缰停馬”的動作,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制度與禮儀規範,是研究宋代官制及文化的重要語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足碧蘭碧漣冰魄餔時部頭嘗駒充贍垂諒辭托搭坐對眼咄喏法師馮馮翊翊含怆憨憐好艾好笑闳耀家雞鑒澄講好檢儉驕君近比謹攝集通鐵路均種砍伐客氣話跨下袴裆老太伶夔靈長砢确埋頭苦幹芒茅眉棱米糧泯滅魔魇拗執女嬃排雷橋面傾家竭産饍羞升汰聖裔視同秦越特旨天中之山微兆舞知像教小腸西教犀顱玉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