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州的意思、十州的詳細解釋
十州的解釋
泛指 黃河 以南的中原地區。 明 李東陽 《聞雞行》:“十州父老皆部曲,誰遣其兒作都督。中原未清壯士死,遺恨 吳 江半江水。”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州的解釋 州 ō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曆代不同(後多用于地名):州縣。杭州。 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 筆畫數:; 部首: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十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本釋義
十州指古代傳說中的地理概念,泛指遼闊疆域或天下,常與“九州”并用,象征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及周邊重要地域。其具體範圍曆代說法不一,多源于神話或行政區劃演變:
- 神話淵源:出自《淮南子·墬形訓》,記載大禹治水後劃分天下為九州,後擴展至十州,涵蓋中原及海外仙山(如瀛洲、蓬萊)㊟¹。
- 行政區劃:唐代曾設“十道”(後增至十五道),部分文獻以“十州”代指重要州郡;明代亦沿用“十州”泛指邊疆要地㊟²。
二、文化意象與引申義
- 象征天下疆土
古代文學中“十州”常喻指政權統轄的全境,如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州”即指九州十州之地㊟³。
- 道教仙境代稱
道教典籍将蓬萊、方丈等海外仙山納入“十州”,視為長生之境,如《雲笈七籤》載“十洲三島,神仙所居”㊟⁴。
三、與“九州”的關聯
“十州”常作為“九州”的補充概念:
- 九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為冀、兖、青等中原九地。
- 十州:在九州基礎上增加“幽州”“并州”等,或融入神話地理,體現華夏文明的空間擴展㊟²。
四、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十州”為“泛指黃河中下遊及周邊要地”,并引《淮南子》為源㊟¹。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詳述唐代十州建制與地理沿革㊟²。
- 《全唐詩》(中華書局):李賀詩注引“十州”為天下意象㊟³。
- 《雲笈七籤·洞天福地部》(道藏本):載道教十洲三島體系㊟⁴。
注: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學、宗教多維考據,核心内涵始終圍繞“疆域統合”與“文化想象”雙重脈絡。
㊟¹ 來源:《漢語大詞典》"十州"詞條
㊟²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³ 來源:《全唐詩》卷三百九十
㊟⁴ 來源:《雲笈七籤》卷二十六
網絡擴展解釋
“十州”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泛指中原地區:主要指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常見于古詩文或曆史文獻中。例如明代李東陽《聞雞行》中“十州父老皆部曲”,即以“十州”代指中原百姓聚居地。
2.詞源與背景
- 地理象征:古代“州”是行政區劃單位,而“十州”并非實指十個州,而是以“十”虛指數量多,強調地域的廣闊性。
- 文化延伸:在文學中,它常被用來象征中原文明的繁盛或山河的遼闊,如“十州父老”暗含對中原民衆的關切。
3.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見于描述中原地理、戰争或民生相關的詩文,如“中原未清壯士死”關聯家國情懷。
- 現代引申:可比喻事物規模宏大或範圍廣泛,但此用法較少見。
4.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具體文學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書暗糾白紙榜眼不辭而别簿聽裁整柴片長公持管吹角連營誕肆盜賊公行登月艙砥厲地球同步軌道兜率笃素兒女腸二氏法後王非度管湧含糊不明涵沈槐火花線郊處戛玉進幹寄情開緣糠燈可愕尥铞兒臨街流芳後世茂化冒險妙適迷方腦電波惱犯憑眺輕輕薄薄七起八落铨柄羣黎失留屑曆授館瑣居貪求踏月挑字眼突擊圖箓托根绡纨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