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一身行為遵循法則而無其他選擇。《孝經·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身無擇行"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行為端正,無需刻意選擇,皆符合道德規範。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整體釋義:形容人品德高尚,言行自然合乎正道,無需刻意約束或選擇。
此語最早見于東漢王充《論衡·累害篇》:
"身無擇行,口無擇言"
意為:行為無需刻意篩選便合乎禮法,言語無需斟酌即自然得體。王充以此強調君子修養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言行皆合乎正道,無須選擇。" 強調道德内化後的自然流露。
"行為端正,不需刻意選擇也能符合規範。" 突出行為與道德準則的一緻性。
多用于贊譽品德高尚者,例如:
"他一生清廉正直,身無擇行,深受民衆敬重。"
亦常見于國學教育中,強調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身無擇行”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人的行為完全遵循道德法則或規範,無需刻意選擇就能自然符合标準。強調言行舉止已形成自然習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源自《孝經·卿大夫》: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生僻成語(、5、10均标注為生僻)。建議在文言文解讀或特定文化語境中使用,日常交流可替換為“行不逾矩”等通俗表達。
注:具體用例可參考《北齊書》《北史》等史書中的文言文實例(見)。
按節暗相霸略八門邦選邊郡避宮殿采荠草賊侈侈窗屜椿囷丹浦噉噬搗謊堤堰端家發科打诨凡劣飛起綱目不疏高帽光盤行動回天運鬥挾提驚車謹惜據實開警褲腰帶澇池兩言力把立社漏箭漂冏鄱陽潛發嵌合請谒求知欲驅逆三祀紗元生死不渝識趣霜莖松凫逃乖鐵甲兵輪同舍生網站紋身屋宇下保鮮滴鄉使仙姿玉質下鎮信而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