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一身行為遵循法則而無其他選擇。《孝經·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身無擇行”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人的行為完全遵循道德法則或規範,無需刻意選擇就能自然符合标準。強調言行舉止已形成自然習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源自《孝經·卿大夫》: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生僻成語(、5、10均标注為生僻)。建議在文言文解讀或特定文化語境中使用,日常交流可替換為“行不逾矩”等通俗表達。
注:具體用例可參考《北齊書》《北史》等史書中的文言文實例(見)。
《身無擇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在行動中沒有固定的目标或方向,憑着自己的喜好或心情隨意行動。
《身無擇行》這個詞的部首是身字旁(身),總筆畫數為14。
《身無擇行》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謝靈運的《謝公墓志銘》中,原句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後來,人們将其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改為“身無擇行”,作為成語來使用。
《身無擇行》的繁體字為「身無擇行」。
在古代,身無擇行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的古字形為「身無擇行」。
他從來不按照計劃去旅行,總是隨心情身無擇行。
- 選擇:擇 - 行進:行 - 身邊:身 - 無意:無
- 任性狂妄 - 自由自在 - 隨心所欲
- 有所為有所不為 - 安分守己 - 本分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