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金科玉律 ”。 ********* 《女神之地方色彩》:“各種色料雖互相差異,卻又互相調和,這便正符那條藝術底金科玉臬‘變異中之一律’了。”
金科玉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高度權威性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不可變更的準則或法度,強調規則的至高無上性與必須遵循性。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與引申義
“金”喻指貴重、堅固,“玉”象征純潔、珍貴,“科”指法律條文,“臬”原意為箭靶或标準(引申為法度)。整體喻指像金玉般珍貴且不容置疑的準則、規範或法律條文,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約束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36頁)“金科玉臬”詞條。
語義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83頁)釋義及用例說明。
應用場景
多用于法律、道德、學術或傳統規範領域,例如:
“憲法是國家的金科玉臬,任何組織不得逾越。”
來源:《成語源流大辭典》(中華書局,2011年)用例分析。
同義強化
常與“金科玉律”互換使用,但“玉臬”更突出法度的神聖性(“臬”含标準器之意),多見于書面語。
來源:《古漢語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9年)詞義辨析。
古典文獻依據
《梁書·武帝紀》載:“經國軌儀,金科玉臬”,首次将國家典章制度喻為“金科玉臬”,奠定其權威内涵。
來源:《二十五史成語典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曆史語源考據。
現代诠釋
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金科玉臬’承載華夏文化中對規則至高性的集體認同,其語義凝固性反映了傳統社會的價值取向。”
來源: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第5章詞彙演變分析。
從漢代“科臬”(法律準則)到南北朝強化為“金玉之規”,最終定型為成語,體現中國古代對成文法的神聖化崇拜。
來源:《漢語成語發展史》(語文出版社,2008年)曆史語義變遷研究。
金科玉臬以物質珍稀性隱喻規則的絕對性,是漢語中表達“不可動搖的至高準則”的核心語彙,其權威性源于曆史制度與文化心理的深層積澱。
“金科玉臬”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n kē yù niè,其含義與“金科玉律”相同,主要用于形容必須遵守、不可變更的信條或準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原指法令條文盡善盡美,後引申為不可動搖的規範或原則。例如聞一多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中用它形容藝術創作中“變異中之一律”的準則。
結構解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正式或文學場景,強調某種規則的神聖性或權威性。例如:“這條原則已成為行業内的金科玉臬。”
常見混淆
需注意與形容文采的用法區分。部分資料(如、4)提到該成語形容“文辭華麗”,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權威支持,主流觀點仍以“準則”為核心含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成語強調準則的權威性與不可變更性,多用于學術、藝術或社會規範領域。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聞一多的相關著作。
襃慰邊守賓烕蠶豆象顫兒哆嗦阊阖廠休誠績脣舌出聲慈母德谟克拉西點編抵噪都録豐草長林風韻怪嚴冠巾官舍貫射鬼頭刀行商呵脬和志花生米膙子濺水健傄戒警酒家傭酒鋪科懲客賈铿耾欄幹僚從囹圄領狀柳意幪幪民殷財阜莫桑比克奶豆腐涊淟片甲貧乞錢心錢引橋飾蹂抑澀噎鼠毛褐厮傭蒐練貼役提奬玩洩小味瞎天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