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同辭的意思、不謀同辭的詳細解釋
不謀同辭的解釋
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緻。《後漢書·祭祀志上》:“羣下百僚,不謀同辭。” 晉 劉琨 《勸進表》:“冠帶之倫,要荒之衆,不謀而同辭者,動以萬計。”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武王 ﹞與八百諸侯鹹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故曰 孟津 ,亦曰 盟津 。”
詞語分解
- 不謀的解釋 .不商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文選·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謀。” 李善 注:“不謀同辭,不期
- 同辭的解釋 .謂用語、稱號相同。《公羊傳·隱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何休 注:“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弑君亦稱即位。” 徐彥 疏:“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也。”《
網絡擴展解釋
“不謀同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拼音:bù móu tóng cí
- 釋義:指事前沒有經過商議,但意見或觀點完全一緻。
出處與背景
- 最早見于《後漢書·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 另一記載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五》,引用周武王與諸侯盟約的典故:“《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
用法與特點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觀點統一的場景。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無褒貶傾向。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不謀”(未商議)和“同辭”(言辭一緻)組成。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異口同聲、不約而同。
- 反義詞:各執己見、衆說紛纭。
例句參考
- 古代用例:“[武王]與八百諸侯威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水經注》)。
- 現代用法:團隊成員雖未提前讨論,卻不謀同辭地提出了相同的解決方案。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知識,可參考《漢語成語詞典》或權威古籍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謀同辭,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指人們的言辭、措辭相互間一緻,沒有分歧或矛盾。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不(bù):部首不是常用的部首;筆畫為4畫;
- 謀(móu):部首讠(yán);筆畫為13畫;
- 同(tóng):部首口(kǒu);筆畫為6畫;
- 辭(cí):部首辛(xīn);筆畫為13畫;
來源:
不謀同辭出自《左傳·成公十一年》,原文是“凡國之君子不佞(nìng)固辭,不辯不貌谷。烏(wū)厲不謀同辭。”意思是智者不畏懼困難,不言退辭讓,不争論外貌富貴。這裡的不謀同辭指的是智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應該相互理解、接納和協調,共同達成一緻的思維和言辭。
繁體:
《不謀同辭》的繁體字為《不謀同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一緻,隻是筆畫順序有所差異。例如:謀(古代寫作謀)、同(古代寫作仝)、辭(古代寫作辤)。
例句:
1. 策劃這個項目的各個部門在會議上不謀同辭,達成共識。
2. 團隊成員們要在溝通中不謀同辭,才能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組詞:
- 不辭而别
- 不謀而合
- 同輩
- 辭職
近義詞:
- 一緻
- 和諧
- 協調
- 一緻同意
反義詞:
- 分歧
- 沖突
- 異議
- 不合意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