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削木之器。《周禮·考工記·車人》“一宣有半謂之欘” 漢 鄭玄 注:“欘,斲斤,柄長二尺。《爾雅》曰:‘句欘謂之定。’”今本《爾雅·釋器》作“斪斸”。 郭璞 注:“鋤屬。” 陸德明 釋文:“句,音劬。又音俱。”
"句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樹木彎曲盤結的樣子,常用于描述枝幹虬曲、不挺直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彎曲盤繞
"句欘"形容樹木枝幹自然卷曲、盤繞交錯的形态。"句"通"勾",有彎曲之意;"欘"指樹木的曲枝,合稱強調枝幹不直、蜿蜒虬結的特征。
來源:《周禮·考工記·輪人》鄭玄注:"句欘,謂木枝幹不直,盤繞相糾也。"
古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考工記》,記載制車工藝時提及木材需避免"句欘"之材,因其彎曲不適用作車輪直材。後世如《康熙字典》引《類篇》釋:"欘,木曲枝也",印證其形義。
來源:《周禮正義》(清·孫诒讓撰);《康熙字典·木部》"欘"字條。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玉篇·木部》。
《周禮·考工記·輪人》
"凡斬毂之道,必矩其陰陽……以為之弱,則雖有重任,毂不折。以為之句欘,則雖行泥塗,不杼。"
此處指制車輪時需避開"句欘"之木,因其彎曲易損,體現該詞描述木材形态的功能性語境。
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清代考據學引申
王念孫《廣雅疏證》引《考工記》注,将"句欘"與"枸簍"(車弓蓋的曲木)類比,進一步說明其"曲而不直"的核心特征。
來源:《廣雅疏證·釋器》。
雖未見于通用現代漢語詞典,但權威古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
句欘:樹木枝幹彎曲。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冊,第101頁。
"句欘"作為古代工藝術語,專指樹木枝幹自然彎曲盤結的形态,源于先秦文獻對木材性狀的描述,後成為固定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古代典籍與字書互證,現代研究中多見于對《考工記》的考釋及古漢語詞彙研究。
“句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原指古代削木的工具,後引申為形容言辭或文章犀利尖銳、直擊要害的特點。該詞由“句”(言辭)和“欘”(尖銳)組合而成,強調語言表達的直接性與深刻性。
結構與演變
應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口語中,例如:“他的辯駁如句欘般切中問題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中的具體條目。
褓裙逼除不着讒言叉手管敕額垂裕後昆奠基禮獨搖芝飯豆酆宮輻湊覆蕉缟衣貴耳賤目孤平駭轟含靈和綽合樂圖胡老昏嫁堅牢餞觞階次津帖闊情來複螺紋攔門略及龍沈亂點鴛鴦譜鸾凰律本馬丁爐馬杜麪老鼠民甿蒲劍潛師謙巽欺朦嵚崎磊落遒壯群英會入國問禁上成生吞深銜埘鷄淑景疏趾擡寫曭漭同役未齓無身相尋曉鏡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