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削木之器。《周禮·考工記·車人》“一宣有半謂之欘” 漢 鄭玄 注:“欘,斲斤,柄長二尺。《爾雅》曰:‘句欘謂之定。’”今本《爾雅·釋器》作“斪斸”。 郭璞 注:“鋤屬。” 陸德明 釋文:“句,音劬。又音俱。”
“句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原指古代削木的工具,後引申為形容言辭或文章犀利尖銳、直擊要害的特點。該詞由“句”(言辭)和“欘”(尖銳)組合而成,強調語言表達的直接性與深刻性。
結構與演變
應用場景
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口語中,例如:“他的辯駁如句欘般切中問題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中的具體條目。
句欘是一個古代詞語,原指道德風尚的程度,也可以理解為人們言行的規範和準則。在現代社會中,句欘則更多地用來形容人們對待社會道德的态度和行為。
句欘的拆分部首為言(yan)和木(mu),其中言部表示與語言相關,木部則表示與物質有關。句欘共有12畫。
句欘是古代在道德倫理方面形成的一個重要概念。該詞來源于《尚書·禹貢》:“帝乃欲人甯古者。”意為天子希望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并遵守古時的道德規範。這個詞在後來的使用中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句欘。
句欘的繁體字為「句欘」,拆分的部首和筆畫完全相同,僅為字體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句欘在古代可能會寫成「句欈」或「句挪」。這些寫法都能正确表達這個詞的意思,隻是在形态上有所差異。
1. 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該牢記句欘,并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2. 句欘是社會穩定和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石。
1. 句訓:指道德規範和準則。
2. 句律:指人們言行的約束和規定。
議棍
戒規
戒律
置之不理
懈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