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語。謂沒有自我的存在。《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河上公 注:“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 唐 薛瑩 《寄舊山隱侶》詩:“舊山諸隱淪,身在苦無身。”
(2).謂身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當此之時, 亮 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内,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無身”是一個具有哲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以上解析綜合了道家經典、古詩文及曆史文獻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原文出處,可參考、4、8等來源。
《無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沒有身體或沒有形體。它可以用來形容靈魂、幽靈或不存在有形形體的事物。
《無身》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無”和“身”。其中,“無”是一個表示沒有、沒有的意思的部首,而“身”則表示身體。
《無身》的筆畫總共有六畫。其中,“無”由兩個筆畫組成,而“身”由四個筆畫組成。
《無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和道家哲學中,用來形容無形的存在或超越物質界限的事物。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彙逐漸傳播并被人們廣泛使用。
《無身》的繁體字為「無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史書記載,古代漢字寫作《無身》的形狀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1. 黑夜中出現了一個無身的幽靈。
2. 在佛教中,修行的目标是超越有身和無身的境界。
3. 學問的魅力在于能夠擴展我們有限的無身。
1. 無形:沒有形狀或物質的。
2. 無物:沒有任何物體的存在。
3. 無體:沒有實質身體的。
1. 無形:沒有具體形态的。
2. 無質:沒有實體或物質的。
3. 無形無質:沒有形體和實質的。
1. 有身:擁有身體或形體的。
2. 有形:具有具體形态或物質性質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