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語。謂沒有自我的存在。《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河上公 注:“使吾無有身體,得道,自然輕舉昇雲,出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 唐 薛瑩 《寄舊山隱侶》詩:“舊山諸隱淪,身在苦無身。”
(2).謂身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當此之時, 亮 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内,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
"無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深層哲學/宗教角度進行闡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意義:
字義拆解:
組合義:字面指"沒有身體"或"失去生命",引申為"不存在"或"消亡"。
例證:
《老子》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此處"無身"指擺脫肉體束縛,達到超然狀态。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58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謂身不存在"或"亡身"。
可參考權威詞典數據庫:漢語大詞典(需訂閱訪問)。
在道家與佛家思想中,"無身"升華為核心哲學概念:
經典依據:
《金剛經》:"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雖未直述"無身",但"心不可得"與"身"的虛妄本質同源。
來源: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将"無身"與"無我"互釋,強調"我身本無"的般若空觀。
可查證佛學辭典資源:佛學導航。
"無身"既表"軀體消亡"的實義,更承載東方哲學對存在本質的思辨:
權威參考整合:
“無身”是一個具有哲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以上解析綜合了道家經典、古詩文及曆史文獻用例。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原文出處,可參考、4、8等來源。
阿郎暗愚百濟頒給倍殊閉壁閉關不悌慘絕朝簪楚館秦樓炊婦鼎胡副馬浮疎宮衞冠缦龜枚號筒回睛灰汁艱蹇加颡井井有序精疲力倦科限刻志苦身焦思勞動人民揦子臨終關懷騾轎鹿死誰手祿相綿纏面漿眇眇忽忽目數南美傍州蓬婆貧無立錐之地青骨三刍聖人師石矼侍祭時曲雙崤絲牦死沒騰蒜缽子算盤邃袤土腥味文藻險工鄉谒些少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