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擡寫”。舊時一種行文書寫格式。凡臣下奏章及一般文書中,遇及皇室、陵寝及天地等字樣,必于次行擡頭一格或二三格書寫,以示尊敬。《清會典事例·内閣·職掌》:“近來各省陳奏事件,凡本章摺奏内,恭載 乾隆 年間皇考諭旨與 嘉慶 年間所降諭旨一律擡寫,殊非敬謹之道。嗣後在京各衙門,各直省文武大臣,遇有陳奏事件,恭載 乾隆 年間皇考諭旨,首行俱用三擡。 嘉慶 年間,朕節次所降諭旨,首行俱用雙擡。”
“擡寫”是古代文書中的一種特殊書寫格式,主要用于表示對皇室、陵寝或天地等尊貴對象的敬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擡寫指在奏章或正式文書中,遇到涉及皇室成員、陵墓、天地等尊稱時,需在下一行将相關詞語擡高一至三格書寫(如首行頂格,次行空一格再寫)。這種格式常見于清代官方文件,例如《清會典事例》記載,乾隆年間的谕旨需用“三擡”,嘉慶年間的則用“雙擡”以示區别。
具體形式
曆史背景
該格式源于古代“平阙制度”(遇尊稱時空格或換行),到明清時期逐漸嚴格化,成為官方文書的固定規範。現代中文書寫已無此要求,僅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會涉及。
注:部分文獻中“擡寫”也寫作“擡寫”,屬于異體字,意義相同。
“擡寫”是一個成語,表示寫字時手法輕柔、流暢,字迹清秀、工整。也可以用來形容文筆優美、字迹工整。
“擡寫”的部首是“手”,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擡寫”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戲劇作品《牡丹亭》中,意指書寫工整、字迹優美。
“擡寫”是“擡寫”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擡寫”的古代寫法,字體形狀和構造可能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的意義和用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1. 小明的字寫得很擡,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
2. 這位書法家的行書寫得文采斐然,真可謂擡寫之作。
1. 擡字:指書寫時手法輕柔、流暢,字迹清秀、工整的字。
2. 擡筆:指書法家用筆輕輕地描摹字形。
1. 飄逸:形容書法字迹流暢、灑脫而不拘泥。
2. 俊秀:形容字迹或文章優美、秀麗。
潦草:形容字迹潦倒、草率、不工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