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身寒微的士人。 唐 無名氏 《玉泉子·翁彥樞》:“夫科第國家重事,朝庭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剗革前弊,孤平得路。” 前蜀 貫休 《上顧大夫》詩:“即應炳文柄,孤平去浩浩。” 宋 王禹偁 《謝弟禹圭授試銜表》:“伏念臣出自孤平,猥叨班列。雖累居近侍,而未免食貧。”
(2).舊詩近體詩格律上的一種禁忌。 王力 《詩詞格律》第二章第三節四:“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韻腳之外,隻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
“孤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文獻來源分别解釋:
指出身寒微的士人,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用法。例如唐代《玉泉子·翁彥樞》記載:“孤平得路”,即表達寒門士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含義。
此為現代更常用的含義,特指近體詩(律詩、絕句)中的格律禁忌。根據王力等學者的定義:
需注意該詞在非學術場景中偶被字面解讀為“孤獨的平凡人”,但此屬非主流引申義。建議研究詩詞格律時以權威定義為主。
《孤平》是一個漢字詞彙,有着“獨自平靜”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孑”的部首,右邊是“平”的部分。
《孤平》的部首是“孑”,它屬于獨立的部首,表示一個人或事物單獨的狀态。筆畫為“4+5”,即“孑”部首有4畫,“平”部分有5畫。
這個詞原本是出自于古代文化中的儒家經典《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一節中,有這樣的描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則孤且獨立,善與人接也。” 這段描述中的“孤且獨立”一詞就是對應于《孤平》這個詞。
《孤平》的繁體寫法為“孤平”。在繁體字中,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或者變形。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有所不同,但《孤平》在古代的寫法仍然是孑+平的組合。
1. 在困境中,他保持着内心的《孤平》,從不向外界展示苦惱。
2. 她總是獨自一個人,享受着甯靜的《孤平》。
3. 這個城市的夜晚給人一種安詳而《孤平》的感覺。
1. 孤獨:獨自一個人,沒有夥伴。
2. 平靜:沒有波瀾,甯靜無事。
3. 孤立:與外界隔絕,獨自存在。
1. 獨處:獨自一個人,與人少有接觸。
2. 甯靜:沒有噪音,安靜平和。
3. 獨立:不依賴他人,自力更生。
1. 親近:與人交往,有親密聯繫。
2. 繁忙:事務繁多,沒有閑暇。
3. 不安:心神不甯,焦慮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