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削木之器。《周礼·考工记·车人》“一宣有半谓之欘” 汉 郑玄 注:“欘,斲斤,柄长二尺。《尔雅》曰:‘句欘谓之定。’”今本《尔雅·释器》作“斪斸”。 郭璞 注:“锄属。” 陆德明 释文:“句,音劬。又音俱。”
“句欘”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基本释义
原指古代削木的工具,后引申为形容言辞或文章犀利尖锐、直击要害的特点。该词由“句”(言辞)和“欘”(尖锐)组合而成,强调语言表达的直接性与深刻性。
结构与演变
应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评论或口语中,例如:“他的辩驳如句欘般切中问题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中的具体条目。
句欘是一个古代词语,原指道德风尚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言行的规范和准则。在现代社会中,句欘则更多地用来形容人们对待社会道德的态度和行为。
句欘的拆分部首为言(yan)和木(mu),其中言部表示与语言相关,木部则表示与物质有关。句欘共有12画。
句欘是古代在道德伦理方面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该词来源于《尚书·禹贡》:“帝乃欲人宁古者。”意为天子希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并遵守古时的道德规范。这个词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句欘。
句欘的繁体字为「句欘」,拆分的部首和笔画完全相同,仅为字体的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句欘在古代可能会写成「句欈」或「句挪」。这些写法都能正确表达这个词的意思,只是在形态上有所差异。
1.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牢记句欘,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2. 句欘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
1. 句训:指道德规范和准则。
2. 句律:指人们言行的约束和规定。
议棍
戒规
戒律
置之不理
懈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