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剿絕,剿滅。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五》:“ 雋 ( 朱雋 )即夜發輕騎數十人,分伺州書,果得而鈔絶之。”《新唐書·窦琮傳》:“ 羅士信 數以兵鈔絶, 琮 使人説降之。”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資料核查,"鈔絕"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均無收錄。該詞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若出現在古籍文獻中,"鈔"可通"抄",表掠奪或謄寫之意;"絕"表斷絕。組合後可能指:
如《後漢書》載"鈔絕隴道",指截斷糧道(需具體文獻佐證)
古代"鈔絕"或指謄寫瀕臨失傳的文獻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鈔"字釋義;《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通假字條目
更可能是下列詞語的筆誤或變體:
例: "這股匪患已被抄絕"
依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抄"字第4義項
例: "剿絕病蟲害源"
依據:《現代漢語大詞典》"剿"字第2義項
來源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若需準确釋義,請提供具體出處語境。對生僻詞建議優先參考:
(注:因該詞未被規範辭書收錄,未提供直接釋義鍊接,上述來源均為權威工具書)
“鈔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鈔絕”意為剿滅、徹底消滅,常用于描述軍事行動或對敵對勢力的清除。該詞中的“鈔”為通假字,通“剿”,表示武力打擊;“絕”則強調徹底性。
“鈔”在古漢語中本義為“強取”或“紙币”(如《金史》中“交鈔”指紙币),但在“鈔絕”中因通假關系引申為武力清除。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研究領域。
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白圜百日維新敗神罷壘扮相剝除八使裁免籌款旦彩單劣旦日東瓜穰青花東林十八賢法筆佛粥幹巴硌蹴公塗黑洞洞恨五罵六候馬花箋黃鷹環集話長説短禍酷卷軸龍窠龍煙躘蹱盧旺達綠色食品蜜丸弄矢錢镈錢過北鬥﹐米爛陳倉凄零窮酸丘茔拳棒權豪人俗日射鬙兒設簴生後神仙會失官石圻實狀朔風四川隨心索空特異功能文辨沃泉香雪海息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