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香草美人的意思、香草美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香草美人的解釋

(1). 漢 王逸 《離騷》序:“《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後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貞賢良之士。 唐 陸龜蒙 《采藥賦》序:“葯,白芷也。香草美人得此,比之君子定情屬思,聊為賦雲。”《孽海花》第三五回:“明明是《金荃集》的側艷詩,偏要説香草美人的寄託。”

(2).稱《離騷》之辭。 清 龔自珍 《浪淘沙·舟中夜起》詞:“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香草美人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意象,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屈原的《楚辭》作品。這一意象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1. 文學本義溯源

    《離騷》中以"香草"(如江離、秋蘭)象征高潔品格,以"美人"(或指楚懷王,或喻理想)寄托政治理想。二者共同構成"托物言志"的修辭體系,代表忠君愛國思想與獨立人格追求。

  2. 文化内涵延伸

    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闡釋為"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确立其"以物喻人"的象征傳統。後世文人多沿用此手法,如辛棄疾《摸魚兒》"蛾眉曾有人妒",延續了忠而被謗的悲憤主題。

  3. 學術定義解析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舊時詩文中用以象征忠君愛國的思想",特指通過植物與人物構建的隱喻系統。現代學者認為其包含三重維度:政治隱喻、道德标尺與美學範式。

  4. 跨時代流變考

    從六朝"閨怨詩"到清代常州詞派,該意象衍生出"士不遇"的集體心理表征。王國維《人間詞話》将其納入"隔與不隔"理論體系,揭示其意象構造的審美規律。

該詞條釋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楚辭補注》等權威文獻,相關研究成果可在中國知網(www.cnki.net)檢索"楚辭意象"專題論文獲取詳細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

“香草美人”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象征手法,主要用于表達忠君愛國或高潔品格的寓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香草美人”是漢語成語,舊時詩文常以“香草”比喻品德高潔的賢士,以“美人”象征君主或政治理想,整體表達忠貞愛國之情。

  2. 典故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王逸的《離騷序》。他評價屈原《離騷》時提到:“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靈修美人以譬于君”,即以自然意象隱喻人事。

  3. 象征意義

    • 香草:象征忠貞賢良之士的品德,如《離騷》中的“江離”“辟芷”等植物,暗喻高潔人格和政治立場的清白。
    • 美人:多比喻君王或理想追求,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表達對時光流逝、理想未達的憂慮。
  4. 文學影響
    這一手法是屈原的創造,與楚地文化密切相關,構建了《離騷》獨特的象征系統,使詩歌兼具含蓄與生動。後世文人如龔自珍在《浪淘沙》中化用“香草美人吟未了”,延續了這一傳統。

  5. 用法與擴展
    成語在語境中多作賓語或定語,如“香草美人喻家國”,既可用于贊頌忠良,也可借古諷今。

“香草美人”通過自然意象與人事的巧妙關聯,成為中國文學中“托物言志”的經典範式,對後世詩歌的比興手法影響深遠。

别人正在浏覽...

倍足綱畢舉不及事差布抄造撦挦赤鳳皇來褫情打典潒潒彈金大約摸鼎鍋耳快泛應豐昌風月腐殠宮丁鼓鞄寒餒浩然巾紅窗聽黃不老黃酒驩門渾大頰帶旌嘉噤若寒蟬紀統極玄絕情讵肯濬源狂風怒號流露録圖免徒複作滅泯噼哩啪啦匹似閑珀末仆役強度清巧雀蒙取诎瑞世挼摖燒手時蹇四學停勻痛口讬逃亡不待夕望峯息心下戶笑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