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賞罰得當。《詩·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朱熹 集傳:“克君,賞慶刑威也。言其賞不僭,故人以為慶;刑不濫,故人以為威也。”
“克君”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克君”指賞罰得當。這一含義出自《詩經·大雅·皇矣》:“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朱熹在《詩集傳》中注解為:“克君,賞慶刑威也。言其賞不僭,故人以為慶;刑不濫,故人以為威也。”
現代語境中,“克君”偶爾被用作人名,取“克己複禮”與“君子德行”的雙重寓意,象征戰勝自我、品德高尚。但需注意,這與古籍中的原始含義已無直接關聯。
作為古典詞彙,“克君”主要存在于文獻訓诂領域,現代使用頻率極低。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詩經》及朱熹注解的權威版本。
《克君》這個詞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用語,意思是戰勝,征服。在古代文化中,克君被用來形容一個人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征服他人。
克君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兒(部首)和卩(部首),它的總共有6個筆畫。
《克君》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由古代曆史學家左丘明編纂的史書。在古代的曆史文獻中,克君一詞經常用來形容君王戰勝敵人,統一天下的壯舉。
在繁體字中,克君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克君的寫法與現代寫法類似,沒有顯著差異。
1. 孟子克君于齊,統一了整個齊國。
2. 劉備克君于蜀漢,建立了蜀漢政權。
克制、克服、克己、克己奉公。
戰勝、征服、擊敗。
失敗、失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