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a Xia;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中國的古稱;古代漢族的自稱
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複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鋭。”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 《滿江紅·閩于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是中國古代對中原地區及漢族的稱謂,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象征。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文獻記載
“華夏”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後《左傳》中孔穎達注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意指中原地區因禮儀制度完備(“夏”含“大”“高雅”之義)和服飾文化華美(“華”通“花”,象征繁榮)而得名。
字源考據
禮儀與文明象征
華夏被視為“禮儀之邦”,代表古代中原地區先進的禮制、典章制度,與周邊“蠻夷”形成對比。
民族融合的産物
考古學與文獻表明,“華夏”是夏族(以夏朝為核心)與華族(源自華胥氏等東方部落)融合形成的族團,後逐漸吸納其他族群,成為中華民族的前身。
“華夏”既是地理概念,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符號,承載着禮儀、文化融合與民族認同的多重意義。
華夏(huá xià)一詞指代了中國,它是一個曆史悠久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稱呼。華夏一詞拆分的部首是“⺼”和“⻏”,筆畫為12畫。
“華夏”一詞的來源尚不确切,但有幾種常見的解釋。例如,有一種說法認為“華”是指華北地區,而“夏”是指夏朝,合起來指的是夏朝的中心地區,也就是華北地區,後來逐漸擴展為整個中原地區,進而指代整個中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是指中華民族,而“夏”是指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合起來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簡稱。
在繁體字中,華夏分别寫作「華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華夏的表示形式有時會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華夏的寫法為“㪚夏”。而在《康熙字典》中,華夏的寫法為“⺼夏”。這些古代寫法雖然有所差異,但都指代了中國這一意義。
1. 中華民族是華夏文明的傳承者。
2. 千百年來,華夏人民積極奮鬥,書寫了無數輝煌的篇章。
- 華夏文明
- 華夏文化
- 華夏族群
- 華夏精神
- 中華
- 中原
- 天朝
- 外夷
- 異族
- 外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