欛柄的意思、欛柄的詳細解釋
欛柄的解釋
(1).即把柄。器物的把手。比喻可以被用來證明其錯誤、過失等的根據。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欛柄》:“ 宗杲 謂 張無垢 雲:‘門下既得此欛柄,可改頭換面,説向儒家去。’” 明 陳獻章 《與林緝熙書》:“得此欛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今來,四方上下,一齊穿紐,一齊收拾。”
(2).即把柄。器物的把手。喻話柄。 清 洪昇 《長生殿·情悔》:“隻指望兩情堅如金似鈿,又怎知翻做斷綆。若早知為斷綆,枉自去将他留下了這傷心欛柄。”一本作“ 把柄 ”。
詞語分解
- 欛的解釋 欛 à 同“把”。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柄的解釋 柄 ǐ 植物的花、葉或果實跟枝莖連着的部分:葉柄。花柄。 器物上的把兒:刀柄。勺柄。 量詞,用于有柄物:一柄傘。 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把(?)柄。話柄。 執掌:柄政(執掌政權)。柄國。 權:國柄
網絡擴展解釋
“欛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 bǐng,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
1.字面含義
- 器物把手:指器物的手持部分,例如工具、器皿的握柄。例如,斧頭、鍋鏟等工具的長柄部分可稱為“欛柄”。
- 字形演變:古代“柄”與“棅”為異體字,其中“棅”強調長柄(如斧柄),而“柄”多指短柄(如鍋蓋把手),後逐漸統一為“柄”。
2.比喻含義
- 錯誤/過失的依據:引申為證明某人錯誤或過失的根據,類似現代漢語中的“把柄”。例如明代文獻提到“得此欛柄,可改頭換面”。
- 話柄:也可指被人議論或指責的話題,如“喻話柄”。
3.文獻用例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記載:“門下既得此欛柄,可改頭換面,説向儒家去。”此處“欛柄”指可利用的依據或方法。
“欛柄”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意義,既指實物把手,也用于比喻可被利用的依據或話柄。其使用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把柄”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欛柄》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目前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中。其拆分部首為木和手,筆畫共計7畫。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可能有多種解釋。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欛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但關于《欛柄》這個詞的具體古代寫法,暫無相關資料。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用欛柄小心地搬運木材。”關于這個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由于其不常見性,無法提供相關信息。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