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絕糧食。
斷絕糧食。《論語·衛靈公》:“﹝ 孔子 ﹞在 陳 絶糧,從者病,莫能興。” 漢 嚴忌 《哀時命》:“倚躊躇以淹留兮,日饑饉而絶糧。” 清 顧炎武 《贈衛處士蒿》詩:“ 逢萌 既解冠, 範丹 亦絶糧。” 老舍 《四世同堂》三:“ 默吟先生 沒說有糧,也沒說沒糧,而隻含混的一笑,倒好像即使已經絕糧,他也不屑于多去注意。”
“絶糧”(jué liáng)指斷絕糧食,多用于描述因困境導緻食物供應中斷的情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詞義為“斷絕糧食”,常見于描述人或群體因戰争、災荒或困境導緻無法獲得食物。讀音為jué liáng,注音符號為ㄐㄩㄝˊ ㄌㄧㄤˊ()。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示例
相關文學作品
宋代袁說友的詩詞《絕糧》以“舊索長安米,今無負郭田”描繪斷糧的困頓,成為文學化表達的代表()。
該詞兼具曆史厚重感和文學表現力,常用于描述極端生存狀态或隱喻資源匮乏的困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絶糧」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斷絕供應糧食或食物。它由兩個漢字組成:「絶」和「糧」。
「絶」的拆分部首是「糸」,它有7個筆畫;「糧」的拆分部首是「米」,它有11個筆畫。
「絶糧」這個詞起源于古代的軍事用語。在戰争時期,若敵軍切斷了糧食供應線,導緻本軍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就稱為「絶糧」。
「絶糧」的繁體字為「絕糧」。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絶糧」在古時寫作「絕糧」。
1. 在長時間的戰争中,士兵們常常會面臨絶糧的困境。
2. 當災荒發生時,許多地區可能會發生絶糧的情況。
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可以和「絶糧」搭配使用,因為它通常單獨用來描述斷絕糧食供應的情況。
1. 斷糧:指糧食供應被切斷或中斷。
2. 缺糧:指糧食不足或供應不足。
3. 斷糧:與「絶糧」的意思相同,是「斷糧」的繁體字。
1. 充足供應:指糧食供應充足,沒有斷絕或中斷的情況。
2. 飽食:指吃飽了,沒有饑餓的感覺。
3. 豐盛:指糧食供應充裕,富有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