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絕糧食。
斷絕糧食。《論語·衛靈公》:“﹝ 孔子 ﹞在 陳 絶糧,從者病,莫能興。” 漢 嚴忌 《哀時命》:“倚躊躇以淹留兮,日饑饉而絶糧。” 清 顧炎武 《贈衛處士蒿》詩:“ 逢萌 既解冠, 範丹 亦絶糧。” 老舍 《四世同堂》三:“ 默吟先生 沒說有糧,也沒說沒糧,而隻含混的一笑,倒好像即使已經絕糧,他也不屑于多去注意。”
“絶糧”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考析
“絶糧”為“絕糧”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字形為“絕糧”。其核心含義指糧食供應完全斷絕,陷入無糧可食的困境。以下從詞義、結構、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本義
“絕糧”指因戰亂、災荒或意外導緻糧食耗盡,生存面臨危機。
典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釋“絕糧”為“斷絕糧食”,強調其描述生存資源枯竭的狀态。
引申義
可隱喻經濟困頓或資源匮乏,如“公司資金鍊絕糧”指財務枯竭。
二字組合強化“生存基礎徹底中斷”的緊迫性。
“孔子絕糧于陳” 是最著名的曆史典故:
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遭圍困,七日未食(《論語·衛靈公》。此事亦載于《史記·孔子世家》,成為形容賢者困厄的典型意象。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絕糧”列為規範詞形,标注為動詞短語,例:“災區絕糧數日,亟需援助。”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絶糧”(jué liáng)指斷絕糧食,多用于描述因困境導緻食物供應中斷的情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詞義為“斷絕糧食”,常見于描述人或群體因戰争、災荒或困境導緻無法獲得食物。讀音為jué liáng,注音符號為ㄐㄩㄝˊ ㄌㄧㄤˊ()。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示例
相關文學作品
宋代袁說友的詩詞《絕糧》以“舊索長安米,今無負郭田”描繪斷糧的困頓,成為文學化表達的代表()。
該詞兼具曆史厚重感和文學表現力,常用于描述極端生存狀态或隱喻資源匮乏的困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按勞付酬按需分配阿鄉柏子戶扳本抱器猋豎簿對慘文昌蒲朝秦暮楚低調抖神兒肥源風字硯父族幹結格敕貢會公款鈎芒管情取歸命含忽旱藕化風蛟胎假期潔雅進舉金錢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九旒冕鸾翔鳳翥慮恐麽生木牛能參逆水行舟牽撮切字散積轖結上軍慎産深峭水合物儵儵俗主太社躺櫃天竅天涯地角天業同盟軍銅儀投身紙相廁校武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