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默塞的意思、默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默塞的解釋

(1).安靜無為。《易緯乾坤鑿度》卷下:“一刑殺,二默塞,三沉厚……默者充靜充塞不動。” 唐 李群玉 《自澧浦東遊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詩:“饑寒束困厄,默塞飛星霜。”

(2).緘默,沉默。《舊唐書·楊發傳》:“以 漢 律,擅論宗廟者以大不敬論,又其時無詔下議,遂默塞不敢出言。” 唐 無名氏 《隋炀帝海山記》上:“帝母先是夢龍出身中,飛高十餘裡,龍堕地,尾輒斷。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

(3).指屏息不敢透氣。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所恨持祿流,垂頭氣默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默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并結合文獻引證說明:

  1. 安靜無為
    指心境或行為上的沉靜不争,如《易緯乾坤鑿度》提到的“默者充靜充塞不動”,形容一種自然無為的狀态。唐代詩人李群玉在《自澧浦東遊江表途出巴丘投員外從公虞》中寫道:“饑寒束困厄,默塞飛星霜”,通過“默塞”表達面對困境時的隱忍與沉靜。

  2. 緘默/沉默
    強調言語上的克制或不敢言說,如《舊唐書·楊發傳》記載,因漢代律法嚴苛,“遂默塞不敢出言”,體現了因敬畏或壓力而保持沉默的狀态。

  3. 屏息斂氣
    形容因緊張、恐懼而不敢呼吸的動作,清代吳偉業《臨江參軍》詩句“垂頭氣默塞”生動刻畫了人物在壓力下的戰兢之态。

使用建議: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見。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舊唐書》《易緯》等古籍,或通過滬江詞典等工具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默塞

默塞是一個多音字,通常表示安靜、寂靜、無聲。默,意為無聲無息;塞,意為堵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默塞的部首是黑(hēi)字旁,筆畫數為19畫。

來源

默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字和文化,較早出現于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後來逐漸進入白話文中并廣泛使用。

繁體

在繁體字中,默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默塞的寫法較為簡單,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有些筆畫的順序和結構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默塞了一會兒,然後慢慢地開口說話。

2. 教室裡一片默塞,大家都在專心聽老師講課。

組詞

默默、默契、塞外、塞車等

近義詞

寂靜、安靜、無聲、無言等

反義詞

喧鬧、嘈雜、吵鬧、有聲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