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遁逃。孫,通“ 遜 ”。《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 漢 鄭玄 箋:“孫之言孫遁也。 周公 攝政七年,緻大平,復 成王 之位,孫遁辟此成功之美。” 孔穎達 疏:“古之‘遜’字,借‘孫’為之…… 孫炎 曰:‘遁,逃去也。’”《穀梁傳·莊公元年》“孫之為言猶孫也” 晉 範甯 注:“孫,孫遁而去。”
“孫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指逃避責任或現實,帶有退縮、回避的消極色彩。該詞由“孫”和“遁”組合而成,其中:
“孫”在此詞中不讀常見音sūn,而是通假“遜”(xùn),需注意發音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十三經注疏》等文獻。
《孫遁》是一個成語,意為逃避、逃脫,并常用于形容人逃避現實、躲避困境的行為。
《孫遁》這個成語共有12個筆畫,可以拆分為“子”和“辰”兩個部首。
《孫遁》最早出現于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詞》中。原文寫道:“餘嘗為道人持髮問彼何以遁其子?”意為“我曾以道人的角度質問他為什麼要逃避(或躲避)自己的子孫(責任)?”這裡的“孫遁”意指逃離自己的後代。
《孫遁》的繁體字為「孫遁」。
在古時候,「孫遁」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這并沒有影響它的意思。
1. 他總是孫遁,不肯承擔自己的責任。
2. 面對困境,他選擇了孫遁,沒有勇氣面對現實。
1. 逃遁:指逃離、逃逸。
2. 拂袖而遁:指突然離去,舉手投足間展現豪情或不屑。
3. 遁世:指離開現實世界,隱居退休。
逃遁、逃脫、遁走。
面對、面向、正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