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遁的意思、孫遁的詳細解釋
孫遁的解釋
逃避,遁逃。孫,通“ 遜 ”。《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 漢 鄭玄 箋:“孫之言孫遁也。 周公 攝政七年,緻大平,復 成王 之位,孫遁辟此成功之美。” 孔穎達 疏:“古之‘遜’字,借‘孫’為之…… 孫炎 曰:‘遁,逃去也。’”《穀梁傳·莊公元年》“孫之為言猶孫也” 晉 範甯 注:“孫,孫遁而去。”
詞語分解
- 孫的解釋 孫 (孫) ū 兒子的兒子:孫子。孫女。 跟孫子同輩的親屬:外孫。侄孫(侄兒的子女)。 孫子以後的各代:曾(卬 )孫(孫子的子女)。玄孫(曾孫的子女)。子孫(兒子和孫子,泛指後代)。王孫(貴族的子孫後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孫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詞典多未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及典籍例證進行解釋:
一、分字釋義
- 孫(孫):
- 此處讀音為xùn(同“遜”),意為退讓、逃避。《康熙字典》引《說文解字注》:“孫,遁也。”指逃避、退避之意。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保留在古籍中。
- 來源參考:漢典網《康熙字典》【戌集下】【字部】孫:[《說文》] 孫,遁也。從子從系。系,續也。
- 遁:
- 意為逃避、隱藏、退避。《說文解字》:“遁,遷也。一曰逃也。”指遷移、逃走、躲避。
- 來源參考:漢典網《說文解字》【卷二】【辵部】遁:遷也。一曰逃也。
二、組合釋義
- “孫遁” 可視為同義複合詞,強調退避、逃遁 的行為或狀态。其核心含義是主動或被動地逃避、退讓、隱匿。
- 此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常用來形容隱士避世、賢者遠禍或不得已的退避行為。
三、古籍例證
- 唐代詩人王維在《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詩中寫道:“念君拂衣去,四海将安窮。秋天萬裡淨,日暮澄江空。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魚鳥際,澹爾蒹葭叢。無庸客昭世,衰鬓日如蓬。頑疏暗人事,僻陋遠天聰。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其中雖未直接使用“孫遁”一詞,但表達的正是棄官歸隱、遠離塵嚣的“孫遁”之意。
四、現代詞典收錄情況
- 現代常用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通常未收錄“孫遁”這一詞條。其釋義需依據古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故訓彙纂》)及古籍用例進行考釋。
- 說明:《漢語大詞典》在“孫”字條下,有“通‘遜’。逃遁”的義項,并引《說文》為證。
“孫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同義的“孫”(xùn,退避)和“遁”(逃避)複合而成,意為退避、逃遁、隱退,常用于描述古代隱士或賢者為避世、遠禍而采取的主動退避行為。其使用多見于古籍,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
網絡擴展解釋
“孫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逃避責任或現實,帶有退縮、回避的消極色彩。該詞由“孫”和“遁”組合而成,其中:
- 孫:通“遜”(xùn),意為退讓、逃避;
- 遁:意為逃遁、隱藏。
二、文獻出處
- 《詩經·豳風·狼跋》:漢代鄭玄注解“孫遁”為周公功成身退、避讓美譽的行為。
- 《穀梁傳·莊公元年》:晉代範甯注“孫遁而去”,強調主動退避的意圖。
三、用法特點
- 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物因壓力或責任而選擇逃避,如曆史人物功成不居的典故。
-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對現實問題的消極回避态度。
四、與“孫”相關的注意點
“孫”在此詞中不讀常見音sūn,而是通假“遜”(xùn),需注意發音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十三經注疏》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昂霄聳壑凹答抱弄兵喪禀庾暢行磁石錯讀簇葉達樂大侵訂戶铎遏多歧亡羊都下粉淚撫臣改弦易調鋼骨水泥幹位光前裕後貴強翰墨緣黃碌歡躍躍戒屬汲汲遑遑饑約卷柏距國沮懈跨馬狂獧枯住賴潑皮梁陰聯襟理院落落大方律動驢驘明彩明昧謬字平民文學搔扪少年先鋒營生榮死衰申谕時潤霜漚松蒿讨人聽視踒虵屋壁下馬坊線闆兒響珰珰先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