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庸的意思、軍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庸的解釋

指軍中容車。即載運戰死者衣冠、畫像等的車。庸,通“ 容 ”。 唐 皮日休 《三羞詩》之二:“軍庸滿天下,戰将多金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庸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軍事勞役的專有名詞,特指國家征調民衆為軍隊提供的無償勞役或物資。其釋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 軍:指軍隊、軍事活動。
    • 庸:本義為“勞役”“力役”,引申為無償征調的人力或物資。

      合稱“軍庸”,即國家為軍事需求征發的勞役或賦稅形式。

  2. 制度内涵

    軍庸源于周代至唐代的賦役制度,是“租庸調”體系中“庸”的組成部分。民衆需每年為官府或軍隊服一定天數勞役(如修築工事、運輸糧草),或以絹布等實物代役(稱“輸庸代役”)。

    例證:

    《周禮·地官·小司徒》載:“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 鄭玄注:“役謂軍庸。”

    《唐六典·戶部》明确“庸”為“歲役二旬”,可納絹代役。


二、曆史演變


三、文獻佐證

  1. 《周禮》

    軍庸屬國家“九賦”中的軍事征調,由地官司徒統籌(《周禮·地官·小司徒》)。

  2. 《新唐書·食貨志》

    載:“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絹)。”

  3. 《通典·賦稅》

    唐代“輸庸代役”制度化,成為減輕民負的靈活政策。


四、學術考辨

部分學者認為“軍庸”廣義涵蓋軍賦與力役(如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但主流觀點仍以《唐律疏議》定義為準,即“庸”特指代役實物,軍庸為其軍事化應用(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結論:軍庸是中國古代軍事賦役的核心形式,體現“寓兵于農”的傳統治理邏輯,其演變反映了從力役到貨币稅的賦役制度轉型。

網絡擴展解釋

“軍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解釋較為一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1. 詞義解析
    “軍庸”指軍中容車,即古代用于載運戰死者衣冠、畫像或遺物的車輛。其中“庸”通假為“容”,意為容納或承載。

  2. 曆史背景與用例
    該詞可見于唐代詩人皮日休的《三羞詩》之二:“軍庸滿天下,戰将多金玉”,此處“軍庸”暗指戰争頻繁導緻大量将士陣亡,軍中容車遍布。

  3.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提到,“軍庸”一詞可能隱含着對戰争的批判,通過描述運送陣亡者遺物的場景,側面反映戰争的殘酷性。

該詞屬于古代軍事用語,現代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與古代軍隊的喪葬禮儀及戰争文化相關。如需更深入探究,可查閱《三羞詩》原文或古代軍事制度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開水抱殘守阙襃懲寶賄迸溢賓門玻璃動物園不步人腳簿領藏巧于拙車上吐茵侈袂出賣風雷從寬發落竄逃打船單孑獨立盜玉竊鈎遞變多餘笃學餌丹蜚蓬之問國際貨币還任謞激紅角兒恚怒會最架次噍嚼诘調結和解謎劫石極論積怨菊花杯醵餞廉直淩制硫化妙勤慕斅品格千牛刀七個八個屈意人工喉人命危淺沙島生代術法鐁鑼宿約他鄉涕泠頑騃五技隙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