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ntionally;deliberately;designedly] 存心;有意識地。明知不應或不必這樣做而這樣做
故意搗亂
故意刁難
(1).舊友的情意。《南史·鮑泉傳》:“ 僧辯 入,乃背 泉 而坐曰:‘ 鮑郎 ,卿有罪,令旨使我鎖卿,卿勿以故意見期。’” 唐 杜甫 《贈衛八處士》詩:“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清 吳敏樹 《吳雲台哀辭》:“其生平所與交遊,始皆與盡歡,後多稍疏,避而去。獨餘猶以故意遇之。”
(2).原意;舊意。 唐 溫庭筠 《張靜婉<采蓮曲>序》:“ 侃 自為《採蓮》二曲,今樂府所存,失其故意。”
(3).存心;有意識地。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都隻是虛張聲勢,止不過故意窮忙。”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一:“後來有些好玩笑的人,見了 三仙姑 就故意問别人‘米爛了沒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故意漢語 快速查詢。
“故意”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有意識地、帶有明确意圖地實施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決定。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行為背後的主觀動機,而非偶然或無意之舉。
詞義構成
日常語境中的用法
指明知行為可能産生某種結果,仍選擇去做。例如:
法律語境中的定義
在法律(尤其是刑法)中,“故意”是判定責任的重要标準,分為兩類:
與相關詞彙的對比
“故意”的核心在于行為背後的主觀意圖,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程度(如惡意、策略性等)。在法律場景中,它直接影響責任認定;在日常交流中,則多用于描述帶有目的性的言行。
故意是指有目的地、刻意地做某件事情。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者态度,表示其是有意為之的。
故意的偏旁部首是“故”,總筆畫數為13。
故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為「故意」。
在古代,故意的寫法稍有不同,其漢字字形為「故意」,也即是現代常用字形的繁體寫法。
1. 他故意把杯子打破了,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2. 她故意說這些話,是為了刺激他。
故伎、故園、故事、故人、故宮、故童、故居、故裡、故交、故舊
存心、有意、蓄意、蓄意
無意、不經意、偶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