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故意的意思、故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故意的解釋

[intentionally;deliberately;designedly] 存心;有意識地。明知不應或不必這樣做而這樣做

故意搗亂

故意刁難

詳細解釋

(1).舊友的情意。《南史·鮑泉傳》:“ 僧辯 入,乃背 泉 而坐曰:‘ 鮑郎 ,卿有罪,令旨使我鎖卿,卿勿以故意見期。’” 唐 杜甫 《贈衛八處士》詩:“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清 吳敏樹 《吳雲台哀辭》:“其生平所與交遊,始皆與盡歡,後多稍疏,避而去。獨餘猶以故意遇之。”

(2).原意;舊意。 唐 溫庭筠 《張靜婉<采蓮曲>序》:“ 侃 自為《採蓮》二曲,今樂府所存,失其故意。”

(3).存心;有意識地。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都隻是虛張聲勢,止不過故意窮忙。”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一:“後來有些好玩笑的人,見了 三仙姑 就故意問别人‘米爛了沒有?’”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故意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故意”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有意識地、帶有明确意圖地實施某種行為或做出某種決定。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行為背後的主觀動機,而非偶然或無意之舉。

具體解釋:

  1. 詞義構成

    • “故”字本義為“原因、原由”,引申為“有意為之”;
    • “意”指“意圖、目的”。
      組合後表示“出于某種意圖而采取行動”。
  2. 日常語境中的用法
    指明知行為可能産生某種結果,仍選擇去做。例如:

    • “他故意遲到” → 明知遲到可能引起不滿,仍選擇不按時到達;
    • “這不是意外,是故意的” → 強調行為是蓄意策劃的。
  3. 法律語境中的定義
    在法律(尤其是刑法)中,“故意”是判定責任的重要标準,分為兩類:

    • 直接故意:明知行為必然/可能導緻危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
    • 間接故意:明知行為可能造成危害結果,雖不追求但放任其發生。
  4. 與相關詞彙的對比

    • 蓄意:更強調長期預謀(如“蓄意破壞”);
    • 無意:完全無主觀意圖(反義詞);
    • 過失:因疏忽導緻結果,無主觀故意。

使用場景示例:

“故意”的核心在于行為背後的主觀意圖,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程度(如惡意、策略性等)。在法律場景中,它直接影響責任認定;在日常交流中,則多用于描述帶有目的性的言行。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故意是什麼意思

故意是指有目的地、刻意地做某件事情。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者态度,表示其是有意為之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故意的偏旁部首是“故”,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故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為「故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故意的寫法稍有不同,其漢字字形為「故意」,也即是現代常用字形的繁體寫法。

例句

1. 他故意把杯子打破了,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2. 她故意說這些話,是為了刺激他。

組詞

故伎、故園、故事、故人、故宮、故童、故居、故裡、故交、故舊

近義詞

存心、有意、蓄意、蓄意

反義詞

無意、不經意、偶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