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貪污。《三國志·魏志·衛臻傳》“父 茲 有大節……從讨 董卓 ,戰于 滎陽 而卒。 太祖 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郭林宗傳》曰:‘ 茲 弱冠與同郡 圈文生 俱稱盛德。 林宗 與二人共至市, 子許 買物,隨價讐直; 文生 訾呵,減價乃取……後 文生 以穢貨見損, 茲 以烈節垂名。’”
“穢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穢貨(拼音:huì huò)意為貪污,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財物。該詞屬于貶義,常用于指責官員或士人的品行不端。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衛臻傳》的注釋中。南朝宋裴松之引《郭林宗傳》記載:
“後文生以穢貨見損,茲以烈節垂名。”
意為:圈文生因貪污行為被貶損,而衛茲因堅守節操留名後世。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對古代人物品行的評價,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是通過負面行為(如貪污、受賄)獲取利益,強調道德層面的污點。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代廉政相關詞彙,可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
穢貨是指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人或物。通常用來形容具有危害性、不可接受的行為或物品。
穢字由2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禾部,右邊是不韋部。總共有10畫。
穢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原本是指“腐敗、不潔淨”的意思。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描述不道德、惡劣的人或事物的稱呼。
穢字的繁體為穢。
穢字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稍有不同,古時候将該字的左邊禾部寫得更加繁瑣,右邊的不韋部也略有差異。這是由于字形的演變和書法風格的變化導緻的。
他所從事的行業涉及走私、販賣穢貨。
這個電影展示了黑暗面和穢貨的荒唐生活。
穢物、穢濁、穢馬、穢語、穢行
惡劣、邪惡、龌龊、卑鄙、不道德
正直、高尚、純潔、品行端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