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每月月半、月底集合衆僧講說戒律。犯有過失者,亦在此時忏悔。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恒 曲次東有 瞻婆國城 ,南有 蔔佉蘭池 , 恒水 在北,佛下説戒處也。” 唐 王建 《題詵法師院》詩:“三年説戒龍宮裡,巡禮還來向水行。”
“說戒”是佛教術語,指僧團定期舉行的戒律宣講與忏悔儀式,具體含義如下:
“說戒”指佛教僧團在每月農曆十五(月半)和三十(月底)集會,由法師向僧衆宣講戒律規範。其核心目的是通過集體學習戒條,維護僧團清淨,同時為犯戒者提供忏悔機會。
該制度源自佛陀時代,如《雜阿含經》記載佛陀要求弟子定期誦戒。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提到佛在恒河邊“說戒”,唐代王建詩中也有“三年說戒龍宮裡”的描述,說明其曆史延續性。
“戒”在佛教中對應梵語“śīla”,意為防非止惡的規範,而“說戒”正是維護這一規範的重要實踐。現代漢傳佛教寺院仍延續此傳統,如北京龍泉寺等定期舉行布薩(說戒)儀式。
如需更詳細的佛教戒律體系或具體儀式流程,可參考《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等典籍。
“說戒”是一個成語,形容教育或警告某人。
說戒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戈,總共有12畫。
《說戒》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北山》。其中的一句詩寫道:“戒之哉!言之哉!思之哉!”意思是要警惕、警戒、思考。
說戒的繁體字為「說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說戒可能有一些變體,但是基本結構依然保持不變。
老師對學生說戒,提醒他們要遵守學校規章制度。
說戒可以根據需要組成以下詞語:
說戒詞、說戒用語、說戒聲、說戒語、說戒教誨等。
警告、告誡、勸告。
表揚、稱贊、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