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醭的意思、白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醭的解釋

亦作“ 白醱 ”。白黴。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酢法》:“下釀以杷攪之,綿幕甕口,三日便發,發時數攪,不攪則生白醭。” 宋 楊萬裡 《初秋戲作山居雜興俳體十二解》之八:“自暴羣書舊間新,浄揩白醭拂黃塵。” 章炳麟 《五無論》:“微菌溼生,則有青衣、白醱之屬。欲去之者,惟得起潔浄心,不得起損害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醭是漢語中一個描述食物或液體表面因微生物作用而産生的白色黴斑或黴層的專有名詞,常見于醬油、醋、醬料、腌菜等發酵食品或含鹽液體中。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來源解析:


一、核心釋義

白醭指食物腐敗過程中,由黴菌(如毛黴、曲黴等)繁殖形成的白色絮狀或粉狀黴變層。該現象多因儲存環境潮濕、溫度適宜或密封不嚴導緻微生物滋生所緻。

示例:

“醬油久置生白醭”指醬油存放過久後表面浮出白色黴花。


二、單字溯源與構詞解析

  1. 白:

    指顔色,直觀描述黴斑的視覺特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26頁)。

  2. 醭(bú):

    本義為酒、醋等表面生的白色黴斑(《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354頁)。《集韻》注:“醭,醋生白。” 後泛指食物黴變形成的白膜。


三、科學成因與文化關聯

白醭的形成與微生物活動直接相關。傳統釀造食品(如豆瓣醬、腐乳)在發酵過程中,若環境控制不當,易因産膜酵母菌或黴菌孢子的繁殖産生白醭,導緻酸敗變質(《辭海》第7版,生物分冊,第328頁)。

文化引申:

民間常以“生白醭”比喻事物因久置不用或疏于管理而衰敗,如諺語“鹹菜缸裡生白醭——陳年舊事”。


四、權威文獻引用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白醭:醋、醬油等表面長的白色的黴。”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6頁)

  2. 《漢語大詞典》(第8卷):

    “醭:物體因腐敗或受潮所生的白色黴斑。如‘醋醭’‘黴醭’。”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第1354頁)

  3. 《中國食品工藝學》:

    “醬類制品貯存中若密封不嚴,易于表面生長白色黴醭,主要由産膜酵母引起。”

    (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214頁)


五、應用與辨析


白醭作為漢語特有詞彙,精準刻畫了微生物作用導緻的白色黴變現象,其釋義融合了科學觀察與生活經驗,在飲食文化及語言表達中具有鮮明特色。

網絡擴展解釋

“白醭”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食物或物品表面因發黴而生成的白色黴斑,常見于發酵食品或潮濕環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義與發音

    • “醭”讀作bú,本義指酒、醋等液體表面因變質産生的黴斑,後泛指物體受潮後滋生的黴菌層。
    • “白醭”即白色的黴斑,如饅頭、醬料、腌菜等久置後表面出現的白色菌膜。
  2. 使用場景

    • 食品領域:傳統發酵食品(如豆瓣醬、腐乳)制作過程中,若環境濕度過高或密封不當,可能産生白醭,需及時處理以免變質。
    • 方言用法:北方部分地區用“長白醭”形容食物發黴現象,如“這瓶醬沒蓋嚴實,都起白醭了”。
  3. 注意事項

    • 白醭可能含有有害微生物(如黃曲黴菌),若發現食物出現白膜或異味,建議丢棄避免食用風險。
    • 部分傳統工藝(如制醋)中,白醭可能是正常發酵産物,需根據具體情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食品黴變原理或具體案例,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哀絲倍利辨捷彩戰才智層楹蹅踐臭名昭著錯紛電風扇帝屋駧駾對比發瘗粉汗拂黛格得構合關錢官殺桂林國客罕異好夢難圓環擁瓠肥彙粹講嘴嚼環金虵錦旋計囑來哲連宵徹曙盧薄祿星毛樣棉桃呐鈍弄酒乾紅乾災惬情清清祈年觀親署糗糧衢路商域折便宜舍己救人蜃衞詩禮之訓蓑蓑胎誨天下鼎沸龆稚頹沱無與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