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隱藏。《魏書·長孫道生傳》:“部帥 拾寅 遁藏,﹝ 長孫觀 ﹞焚其所居城邑而還。” 宋 蘇舜欽 《吳越大旱》詩:“蛟龍久遁藏,魚鼈盡枯臘。”《覓燈因話·唐義士傳》:“朝雲兮龍顧,夕風兮虎步,遁藏兮狐與兔。”
“遁藏”是漢語中表示隱匿行為的複合詞,由“遁”與“藏”兩個同義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遁”本義為逃避、隱藏,如《易經》中“遁世無悶”即指避世隱居;而“藏”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匿也”,二者組合後語義疊加,強調主動避開他人視線或隱沒行迹的狀态。例如《左傳·哀公十六年》有“遁逃奔竄”的記載,可佐證其隱匿含義。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指物理空間的隱藏(如“遁藏山林”),也引申為抽象層面的規避行為(如“遁藏責任”)。古代文獻中常見其與自然意象結合,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中“陰房阒鬼火”,後人注解時曾以“遁藏”描述幽暗環境中事物隱現之态。
現代漢語中,“遁藏”的使用頻率低于“躲藏”“隱藏”等常用詞,但在學術著作及文學作品中仍作為保留詞彙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躲避隱藏”。
“遁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ùn cáng,其核心含義為逃避隱藏,指人或事物主動隱匿以躲避外界關注或危險。
基本釋義
該詞由“遁”(逃避)和“藏”(隱藏)組合而成,強調通過隱匿達到逃避目的的行為。例如《魏書》中“部帥拾寅遁藏”,描述人物為躲避追查而隱藏行蹤。
古籍例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其他領域用法
在命理學中,“地支遁藏”指天幹隱藏于地支的規律(如“子藏癸水”),屬專業術語,與日常語義不同。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現代詞典解釋,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命理術語解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挨肩傲虐八公操白魚表面張力别第采薪之憂傳流喘吓垂死掙紮純衣大風歌當壯多心匪嗣剛亮海沽畫餅霍亨索倫家族奸蠹殲覆将飛翼伏瞷瑕金鳌鸠聚籍伍鈞天夢刊誤空侶老兵拉飒涼水練帬列如律紀馬頭牆内想暖熱骈并乾脯遒遒娶妻上裝盛衰時常使相霜菅樹叢死别肆恣算帳讨賞殢雲尤雨推度土屋挽毂王者無濟相對無言蕭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