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的服裝。謂着相同的戎裝。語出《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 陸德明 釋文:“均,如字,同也。字書作袀,音同。”《文選·左思〈吳都賦〉》:“六軍袀服。” 劉逵 注引《左氏傳》曰:“袀服振振。”《呂氏春秋·悔過》:“今袀服回建,左不軾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 高誘 注:“袀,同也。兵服上下無别,故曰袀服。” 陳奇猷 校釋:“蓋與敵作戰,使敵人分辨不出何者為将帥,何者為士卒,将帥與士卒服同一之戎服,故曰袀服。”一說,為黑色戎服。《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左氏傳》 晉獻公 時童謡曰:‘丙子之晨,龍尾伏辰,袀服振振,取 虢 之旂。’” 顔師古 注:“袀服,黑衣。”後用以泛指戎裝,軍服。 唐 劉禹錫 《原力》:“斯誠力矣,上之不過誇 胡 人而戲角抵,次之不過倅期門而振袀服。”
“袀服”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統一戎裝
指軍隊上下穿着式樣、顔色完全相同的軍服。這一設計目的是為了讓敵方無法區分将帥與普通士兵,從而提升作戰隱蔽性。如《呂氏春秋》記載:“袀服回建,左不轼”,高誘注釋強調“兵服上下無别”。
黑色軍服說
另一說認為“袀服”特指黑色戎裝。如《漢書·五行志》顔師古注:“袀服,黑衣也”。
《左傳》與《呂氏春秋》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均”通“袀”),指整齊劃一的軍容。而《呂氏春秋》進一步解釋其功能為混淆敵我識别。
《文選》與《廣韻》
左思《吳都賦》提到“六軍袀服”,指全軍統一着裝;《廣韻》則直接将其定義為“戎衣”(戰袍)。
“袀服”的核心内涵是軍隊服裝的同一性,具體顔色存在學術争議,需結合文獻語境分析。如需更詳細的古籍例證,可參考《左傳》《漢書》等原始文獻。
袀服(jūn fú)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為衣(衣服的意思)和軍(軍隊的意思),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源自于古代的軍事制服,意為軍裝或軍服。在繁體字中,袀服的寫法為軍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袀服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由“裀”和“服”兩個字組成。這是因為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字形出現了一些調整和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袀服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袀服相關的詞彙:
以下是一些與袀服相反或相近的詞彙:
總之,袀服是指古代軍隊所穿着的軍裝或軍服,具有莊重和威嚴的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