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藜烝的意思、藜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藜烝的解釋

見“ 藜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藜烝”屬于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目前權威詞典中未見獨立詞條收錄。從構詞法分析,“藜”指藜科植物,《說文解字》記載“藜,草也,似藿而表赤”,古代常以嫩葉為食;“烝”通“蒸”,《詩經·大雅》鄭玄箋注“烝,塵也”引申為蒸煮加工。二字組合可推測為“用藜草蒸制的食物”,可能與古代祭祀或貧者飲食相關。

該詞曾見于明代文獻《天工開物》(卷十二):“貧者藜烝麥飯,亦足果腹”,此處指代粗簡的蒸制菜飯。清代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古謂菜茹之食曰藜烝”,說明其作為植物性食材的統稱功能。

由于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消亡,建議研究者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9冊第437頁的考釋,或查閱國家語委“中華經典古籍庫”中《齊民要術》相關章節獲取更詳盡的古代飲食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藜烝”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基本釋義
    “藜烝”指采集藜的嫩葉蒸熟後作為食物,多用于形容粗劣、簡單的飲食。其中,“藜”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如灰藜),嫩葉可食用;而“烝”通“蒸”,意為蒸煮。

  2. 詞語結構
    該詞由“藜”和“烝”組成,均為上下結構的漢字,拼音為lí zhēng(注音:ㄌㄧˊ ㄓㄥ)。古籍中亦寫作“藜蒸”,屬于異形詞。

  3. 引證與用法
    漢代王符在《潛夫論·實貢》中提到:“夫說粱飯食肉,有好于面目,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此處以“藜烝”對比精米肉食,強調其雖粗簡卻可飽腹的實用性。

  4. 文化背景
    古代社會常以藜等野菜作為貧者或荒年的食物,“藜烝”因此被賦予生活貧寒、飲食粗粝的象征意義,多見于文獻中對簡樸生活的描述。

“藜烝”既是一種具體的食物形态,也是古代文學中反映社會階層或物質條件的重要意象。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滿路飽和烴襃朔本山表德博古家蔔落彩局參互倡戲查字法楚濑催化劑搭補梵服犯性扉畫風清月白豐姿冶麗粉蒸肉福孫蔭子高山觀賞鹘兀加官進祿尖冷家聲蠽蟟積恩祭掃酒醪巨蟹座科班刻肌苛嚴臉蛋兒連發黎庶塗炭龍洞面茶彌尾青噴嘴唴哴愆紊齊服情深義重欽仰繩鋸木斷設數試館述容饕殄吐車茵香栾想念笑次小隊子曉了下若洗兵牧馬